江溪中文 > 北宋大法官后續好看嗎 > 第四十三章 漏網之魚

      第四十三章 漏網之魚

      王安石瞅著老友,道:“你又打算說什么?”

      司馬光道:“你先別急著生氣,此事我與你的看法一樣,這做得確實不光彩,也令吾等難堪。但你何不想想,對于一個珥筆之人,他們尚且都如此,將來你若不謹慎為之,他們又會怎樣待你?”

      王安石豈不知他此話之意,當即就反駁道:“慶歷時,范公他們也是如你一般想,事事謹慎為之,可結果就是不了了之,如今問題依舊,甚至比那時還要嚴重,我們又怎能重蹈覆轍。你若不進,就唯有讓步,讓步就不如不做,此事在我看來,已經沒有回旋的余地。我若是張三,我是絕不會就此罷休,一定要與他們斗爭到底。”

      慶歷新政非常短暫,而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敢于擔當的人,宋仁宗是被逼著變法,范仲淹等人,也未下定決心,在立法時,處處退讓,不斷削減,導致新法最終無疾而終。

      當時王安石是看著新法怎樣走向滅亡,他不可能犯同樣的錯誤。

      司馬光也是見證人之一,當然知道王安石說得是一點沒錯,但他認為反其道而行之,更是不可行,故要另擇道路,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哪個不是出色的政治家,哪個又比他王介甫差,他們都不敢這么做,可見是有道理的,他瞥了眼王安石,也若有所指道:“張三可沒你這么傻,必知難而退。”

      王安石卻道:“那倒未必,他若懂得知難而退,那他當初為何又要來汴京。”

      這哪是在說張三,說得就是他自己啊!

      司馬光哼道:“那咱們拭目以待。”

      王安石瞧了眼司馬光,突然道:“你的那方硯,我倒是挺喜歡的。”

      司馬光愣了愣,指著王安石道:“原來你早就惦記上我那方硯了,我就說你最近怎么時不時就往我這邊瞅一眼......當初包相公給予我們二人的手札,一直被你霸占著。”

      王安石哼道:“此事都說了多少遍,抬頭寫得可是我王介甫,那當然是屬于我的。”

      “那只不過是因為我名字比較長罷了,但是信中我的名字可比你多,憑什么是屬于你的。”

      “你少廢話,一言為定。”

      “怕你不成。”

      ......

      與此同時,在東邊的城墻上,站著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