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三年之期已到
當下人人都堅信人走政息,因為已經發生過無數回,換個好官上來,大家輕松一陣子,下回換個庸官來,就只能受苦。
張斐迫于無奈,只能在法報上解釋,自己并不是調走,只是回去,跟立法會解釋一下自己在河中府判例,自己還是陜西路的大庭長,到時還是會回來的,大家可以理解為回家探親。
百姓想想也對,張庭長一直都待在河中府,沒有回去過,也該回去探探親。
這當然是謊話,只不過是為了安撫河中府的百姓,雖然圣旨上也是這么說的,但是張斐心里也清楚,他此番回去,不可能馬上就回來,但是他相信,很快河中府的百姓就會習慣于沒有張斐的公檢法。
然而,有趣的是,那些鄉紳也慌得要命,因為公檢法已經是既定的事實,目前是看不到廢除的可能性。基于這一點,他們認為張斐是有利于推動鄉村自治,如果換個人上來,他們還能否接受《藍田鄉約》,那就不好說,假如換了支持新政的人,這事可能就要黃。
故此,他們趕緊上門,遞上《藍田鄉約》。
就如大狗他們的預料一樣,幾乎所有鄉村都陸續接受《藍田鄉約》,張斐信守承諾,一一答應。
在通過皇庭的備案,《藍田鄉約》便正式得到合法地位。
唯一沒有接受的幾個鄉村,其實都在鹽池邊上,這些鄉村都不以農耕為主,而是以商業為主,他們更喜歡公檢法直接管理。
由此可見,這《藍田鄉約》主要還是針對農耕,而并不適合唯利是圖的商人。
所以,很多投身于商業的百姓,干脆將田賣了,就直接搬去城里,畢竟禮教約束太多,他們都更喜歡公檢法的,而且住在鄉里,要不接受鄉約,雖然鄉約明確表示,這是他們的自由,但肯定也會受到排擠的。
至此,河中府終于奠定了擁有公檢法的全新政治格局。
之前只是政法分離,但是沒有相應的規則,來規范律法和鄉法,但這可不是一個城市工業化的年代,鄉村才是根本所在,處理不好這個事,公檢法制度就不算是真正的立足。
在處理完此事后,張斐還是沒有急著離開,而是等著蔡京回來。
“聽說老師要回京了。”
急急趕回來的蔡京見到張斐,都顧不得行禮,就氣喘吁吁地問道。
張斐點點頭。
蔡京問道:“是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