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逆之則亡
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要沉得住氣,因為法制之法對于權力制衡太大,他稍微強勢一點,就可能會引發所有人的警覺。
他已經做好放棄此案的準備,低調一陣子,也不是什么壞事。
因為他認為此案一定會激化革新派和保守派的矛盾,只要任何一方不倒下,那他的計劃就不能算是失敗。
公檢法的沉默,也使得朝中大臣都非常滿意,這證明公檢法還是有B數的,不會越俎代庖,就事論事,此案交給御史臺審理,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甚至更為合理,只不過這又使得雙方開始以傳統的方式開始斗爭起來。
此時,那些告狀的人已經被送到御史臺,足足有一百三十來人,而趙頊則是要求指派文彥博主審此案,同時又讓曾公亮、陳升之參與進去,維持一個均勢。
他不可能讓保守派全權負責審理此案,王安石也不會答應的。
而在文彥博的主導下,御史臺并沒有急于判決,而是慢慢審,但幾乎每天都爆出一些對薛向不利的證據來。
比如說,盤剝百姓,與民爭利,下面的官員借機貪污受賄,又比如說,薛向借此權力,大肆排除異己,提拔親信上位。
保守派就以此為由,天天上奏彈劾薛向,甚至將王安石也給拉進來。
這是一種策略,因為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中,他們的目的就是要皇帝相信這些事實,認為薛向在東南地區作惡多端,無法無天,弄得民不聊生,當每一個證據他們都反復去強調,皇帝不信也得信啊。
王安石也不遑多讓,就是天天跟皇帝單獨交談,強調財政的增長,強調均輸法的成功,汴京的倉庫從未像今日這般富裕過,事實擺在面前你不信,你去信他們那些鬼話。
同時鄧綰等人則是彈劾對方,誣陷忠良,排除異己,他們認為那些人都是受人指控的,是不可信的,江南地區現在是歌舞升平。
但從場面上看,對王安石是不太有利的,因為王安石是務求讓薛向出任三司使,而不僅僅是保住薛向這么簡單,但這么鬧下去,薛向還怎么出任三司使。
如果薛向無法出任三司使,王安石就是輸了。
然而,這最終的決定權,始終是在皇帝手中,雖然對方已經提供很多證據,但是曾公亮和陳升之是不會輕易讓文彥博判的,除非皇帝發話。
不過保守派也開始向曾公亮、陳升之施壓,他們心里清楚,曾公亮和陳升之不像呂惠卿、鄧綰他們一樣,是完全跟新政綁定,他們都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包括他們的后代。
他們也得顧忌自己的家族和自己的名聲。
這其實就是張斐帶來惡果,在歷史上,王安石幾乎清除所有保守派的骨干成員,但最終還是輸掉了,可見保守派勢力多么強大,更何況因為張斐到來,司馬光、文彥博、富弼都留在朝中的,他們此番攻擊,勢力是非常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