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拜見神尊

          但是這股邪氣和先前葉恒碰到的南亞邪神不同,并不是邪惡,只是讓人覺得有些不善。

          再加上之前葉恒在外面看到的那個牌匾,這尊神祇的身份呼之欲出,苗疆善蠱,這正是他們信奉的“蠱神”。

          古代傳說把許多毒蟲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蟲叫蠱,用來放在食物里害人。

          蠱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蟲(或蛇)在器皿中,古人把許多有毒的蟲子聚斂到一起,讓它們彼此吞噬,互相殘殺,最后剩下的就是“蠱”,并從它身上提取毒素。

          后世的造蠱之法,多與此相類似。

          《隋書·地理志》謂:“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虱則曰虱蠱,行以殺人,因食入人腹內,食其五臟,死則其產移入蠱主之家。”

          嚴用和《濟生方》中記載說:“經書所載蠱毒有數種,廣中山間人造作之,以蟲蛇之類,用器皿盛貯,聽其互相食啖,有一物獨存者,則謂之蠱。”

          《醫學綱目》中也曾云,“兩廣山間人以蛇虺、蜈蚣、蜒蚰、蝦蟆等百蟲,同器蓄之,使其自相食啖,勝者為靈以祀之,取其毒雜以菜果飲食之類以害人妄意要福,以圖富貴,人或中之,證狀萬端,或年歲間人多死。”

          不論如何變化,基礎本源不會更改,可以說是萬變不離其宗。

          由于蠱術神秘莫測,再加上極為兇殘,讓人防不勝防,以至于人人談蠱色變,不過到了后世這種情況才有所緩解。

          因為苗族人數稀少,再加上隱匿于大山當中,也許是因為難學,又或者其他原因,漸漸失傳,以至于很少再有蠱出現的身影。

          就算現在有少數習蠱者,也不復當初輝煌,只是略懂皮毛而已,并沒有當初神乎其神的手段,逐漸被世人淡忘在腦海里。

          這便是歷史的無情殘酷之處,任憑再輝煌的事物,終究也敵不過時間兩字,一切都輕描淡寫抹去在歲月的煙云中。

          當然,葉恒很清楚,哪怕是曾見的蠱術,也不過是尋常罷了。

          所謂蠱術不外乎是蟲毒,并沒有杜撰中那么神奇,也不存在超凡手段。

          葉恒忍不住感慨道:“沒有想到竟然會有這樣一處遺跡,甚至里面還有香火存在?!?br/>
          若不是這連日以來的暴雨,造成的塌陷,恐怕這處遺跡也不會重見天日,那抹散發出來的氣息又正好被葉恒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