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劍指魔界 > 一百零七、陰界磷花

      一百零七、陰界磷花

      她看著夏宇龍笑了,說道:“孩子,這其中原委你還不懂,事后我再與你解釋吧。”

      隨后,她環視了大伙兒一眼,“佛主說了,天賜機緣,趁此時機,我們坐天論道,解開宇龍心中郁結,好讓他在三界中大展拳腳,盡快蕩平三界污垢。”

      西山佛主點了點頭,微笑道:“陰老說得沒錯,要解開宇龍之心結,我們先從修行渡劫說起吧!”

      在座的都將目光投向了西山佛主……

      佛主正襟危坐,侃侃而談,說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修行渡劫者,不管是來自哪個御界,我們的初衷都是一樣的,種善因獲善果,以求得我們更灑脫、更符合我們心境的精神境界,但我們心里卻住著兩個魔,一個是善魔、一個是惡魔,兩個魔時常會發生交織,甚至殘殺,當惡魔吞噬心境,便會與原來的修行渡劫背道而馳,因此,在三界中也就出現了邪惡之念。”

      老者補上了一句:“貪婪乃萬惡之源,它使修行者不折手段,以犧牲他人的利益,求得自身心境的滿足!”

      老婦人也道:“不管我們出身高貴或卑賤,這都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修行之路,卑微者不必抱怨,應自強不息,高貴者不必沾沾自喜,要居安思危,卑微者經過自身努力修行,成就大事的大有人在,高貴者自甘墮落,最終墜入世俗、平庸無奇的也不在少數,易經有曰,天道酬勤便是如此!”

      “哦彌陀佛!”西山佛主微微點頭,撥弄起手中的佛珠,“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渡劫之行亦是挫折重重,把握好儒釋道之精髓,我們才會不爭、不計、不較、不擾、不煩、不憂……”

      說到這里,他向夏宇龍看去,繼續說道:“不僅彰顯了修行魅力,還能做到耳根清凈,活得灑脫自然,大氣大度者包容天下,唯利是圖、斤斤計較者不僅容不下別人,更容不了自己……”

      他頓了片刻,抬頭向前方望去,“因此修行修的是心,渡劫渡的是情,心情要達到相融相生,必須摒棄雜念,雜念中有惡念,惡念中有邪念,邪念中有魔念,念念相生,但無論渡劫之路有多么不順,最終還是要回歸善念,善乃人之本性,若失去了本性,必將成入邪成魔。”

      大胡子聽得津津有味,他情不自禁地插上了一句:“儒釋道精髓簡而言之又為何敘,我想聽聽佛主和二老的見解?”

      西山佛主回道:“簡而概之便是儒為基石,釋為梁柱,道為蒼穹,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此乃我們修行之根本,佛家有曰,眾生皆平,渡劫輪回中,善惡終有報,甘苦皆為空,成為眾生修行之遵循,老子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有做到灑脫自如,便會激發無限的可能。”

      老婦人說道:“釋家思想承前啟后,不僅闡釋了眾生修行之平等,還承釋了善惡有報,善惡有報,道家《太上感應篇》提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更是對此進行了升華。”

      “哦,原來是這樣啊!”大胡子似懂非懂地撓著頭,“好像是這么個理兒!”

      其實他仍是一頭霧水,他只是想向夏宇龍表明,他對儒釋道也是有所關注的。

      西山佛主笑了,說道:“儒釋道之精髓,就如茫茫宇宙,浩如煙海,但常讀常新,每個修行人對它們的理解不一,我們也只是窺見其一,不見其二,那些得道或成仙之人,也只是在某一方面擅長罷了!”

      老者應和道:“是啊是啊,佛主說得沒錯,我們東土,從古至今以儒釋道為根本遵循,繼承了其精髓之包容與博愛,才使得東土文明源遠流長,也誕生了許多杰出的儒釋道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