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力拉絲機為例,無非是先造一些硬鐵板作為模具,然后用卡尺,標準化設計,在這些鐵板模具上鉆出來不同口徑的孔洞。 當機械運作的時候,可提前將精鐵塑造成長條狀,再將這些長條鐵料從孔洞中穿過,用水力拉伸。 每穿過一次。 金屬絲線便會細上一些,如此循環反復十幾次下來,最后便成為了合格的甲胄材料。 極為省力。 可以大規模量產。 其實這玩意東西方都有。 上千年歷史了。 早期是人力用鉗子架住鐵棒向外拉,而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后,便開始了機械化和水利化。 其實…… 根據沈烈的了解,這種傳說中十分先進的拉絲工藝,在大明各地隨處可見,卻不是用來做甲胄的。 在大明,這玩意是珠寶商人用來做黃金絲的。 “文藝復興呀。” 沈烈口中喃喃自語著,緊迫感油然而生,人家的文藝復興已經快要完成了,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已經拉開。 而大明。 還在黨爭。 沉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