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7章 各奔東西!

        好在周揚是一個習慣于放權的領導,研究院的其他領導各管一攤,職責明確,只有遇到無法決定的事情時,他們才會來找周揚。

        所以,周揚的工作雖忙,但忙而不亂。

        每天按時上下班,偶爾還能抽出時間視察一下各個二級單位,指導一下工作,甚至于每周還能抽出一天的時間陪陪孩子們。

        日子倒也算過的平淡愜意!

        很快,時間就到了12月下旬。

        在過去的這兩個月間,第十八研究院發生了三件大事兒。

        第一件事兒是三代機正式通過空軍部門的檢驗,成為我國空軍的制式裝備,經航空委員會與軍方共同協商之后,決定擴大第十八研究院飛機制造廠的規模,就地生產這款被命名為猛龍的三代機。

        接到上面的命令之后,第十八研究院迅速做出反應,為三代機的生產做準備。

        第二件事情是,經過幾個月的溝通布局,華國、巴巴羊以及大戶三國已經就東風三等武器裝備的運輸問題達成協議。

        雙方決定在87年初,正式進行武器裝備運輸。

        在協議達成之后,第十八研究院就接到上面的命令,要他們在三個月內完成那10個合成旅的高端裝備的生產任務。

        第三件事情是電子工業部完成了對“高新技術發展計劃”的調整和審核,正式向全國相關組織和單位進行印發。

        與此同時,另一份魔改版的“南天門計劃”則是在部分科研院所流傳。

        這三件事情對于第十八研究院來說,影響都極為深遠,尤其是三代機量產這件事兒。

        要知道在此之前,研究院明顯的塞北飛機廠只能生產一種飛機,即預警機。

        此外,他們飛機廠還能對山鷹直升機進行武裝改造。

        但問題是,預警機全軍的采購量都特別小,到目前為止也就生產了8架而已。

        而改造山鷹,除了塞北飛機廠外,遼沈和昌河兩個廠子也能干,這就導致塞北飛機制造廠在全國范圍內也沒有什么存在感。

        但隨著猛龍戰機的生產任務落到塞北飛機制造廠,一下子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子,一躍成為可以比肩遼沈飛機廠、昌河飛機廠、榕城飛機廠的大型飛機廠。

        最重要的是,作為華國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三代機,空軍對這款戰機充滿了期待,單單首批的訂單就足足有48架。

        而且周揚還知道,這款戰機在性能方面雖然談不上遙遙領先,但也不遜色世界上任何一款同類型戰機,不出預料的話,未來20年內是不會被淘汰的。

        只要拿下這款飛機的生產制造權,以后第十八研究院就能躺贏了,單單生產這款戰機所獲得的利潤都足夠養活整個研究院的了。

        如果后期這款戰機研發出了外貿版,能夠出口國外的話,那賺的就更多了。

        而生產合成旅所需的裝備以及“高新技術發展計劃”的生產,也能為研究院帶來巨大的好處,這一切都為第十八研究院的騰飛創造了條件。

        但就在周揚全身心投入到研究院的工作時,大舅哥突然找上門來了,還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