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持續報道!

      這篇報道是以省電視臺發布的那則“全省22萬考生,通過文化科考試的有5萬7千人,比例居全國之首”的報道為切入點,對這事兒進行了分析。

      要知道,自古以來塞北省這邊就是文化弱區,這個自古甚至于可以追溯到科舉制度最早實施的隋唐時期。

      至于近代以來就更不要說了,塞北省雖然算不上文化荒漠,但也差不多。

      大多數時候,這里的考生都屬于那種被人照顧的類型,完全沒辦法和南方的那些文化強省相提并論。

      但就是這樣一個文化弱省,卻在今年的高考中大放異彩,近四分之一的考生通過文化科考試,就算是向來出狀元的江浙地區都比不上今年的塞北省,創造了一個高考奇跡。

      以至于這則報道剛剛出來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還以為是搞錯了,塞北省怎么可能力壓京津冀、江浙滬等地呢?

      但省電視臺屬于絕對的官媒,他們的新聞稿那都是經過嚴格審核的,絕對不會出現假消息,更何況高考這種全民關注的事情,更不可能出錯了。

      于是乎人們便忍不住想要打聽一下,塞北省這邊到底是怎么做得到的呢!

      而省報的這篇報道給出了答案!

      根據撰寫這篇報道的記者劉成分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塞北省沾了上山下鄉的光,囊括了全國適齡考生中最優秀的一批人才。

      塞北省屬于地廣人稀、老少邊窮之地,因此這里便是上山下鄉的最終目的地,也就是說城里來的知青大部分到了這種苦寒之地。

      在過去十年間,塞北地區至少接納了一百多萬知青,單單建設兵團這邊292萬職工當中,知識青年就有近110萬,其他地方接收的知青也有三十多萬人。

      而這些知青大多數是來自大城市,且都是接受過相當程度教育的年輕人。

      可以著這么說,在這個特殊的年代,不管是京津冀地區還是江浙滬地區,他們的適齡考生都不在本地區,而是到了塞北或者是更為偏遠的地方了。

      就拿塞北省此次參加高考的考生來說,75%是外來知青,本地人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第二個原因是,塞北省這邊的考生沾了一個印刷廠的光,讓他們有了備考利器,所以才會在考試中攻堅克難,戰無不勝!

      劉成在文章中特別提到,這次塞北省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離不開一個印刷廠——八寶梁印刷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