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大秦女皇的騎砍之路 > 第53章 偵察趙國邊境線

      第53章 偵察趙國邊境線

      平城邑長肥司見狀,內心惴惴不安,心臟不由開始狂跳。

        “有胡人騎兵!!警戒!!”隨著他的大叫,衛卒長也大叫道,“鳴鐘!插旗!起燧!響鼓!發集合令!”

        戰國時期,城池遇敵,可不是哨兵發現敵人后點烽火這么簡單。

        一般使用烽、表、燧、火苣、鼓、鐘。烽:一種是示警旗  ,5米到6米的帶超長木桿一頭懸掛桔槔,作用是標識敵人數量;表:一種是示警旗,2米長木桿一頭掛有旌旗,標識距離,有時候也當做小型的烽來使用;燧:柴草垛,作用是點燃后示警,晝夜通用;火苣:就是火把,一般長5尺,是晚上示警用具;鼓:及時傳遞敵人進軍信息,晝夜通用。鐘,就是撞鐘,不過一般鐘為報時所用。

        作為常年處于趙國與林胡作戰第一線的平城邑,士卒非常警惕,當衛卒長大吼時,城頭的士兵就各自開始工作,經年累月的操作經驗,讓他們迅速完成了插旗,撞鐘,點燃柴草,以及起鼓集合。

        隨著隆隆鼓聲作響,城下趙國士卒,提著長槍,盾牌,在城頭架起了拒馬樁,趙國弓弩手也全部集合完畢,搭箭上弦,弩弦拉開搭上弩箭。

        平城邑上有趙國的床弩,因此,邑長肥司并不擔心,況且此隊胡人騎兵人數較少,目測五六十人最多了。

        但是,讓他在意的,是那在陽光照射下,銀閃閃的盔甲。

        銀閃閃的金屬光澤,不會是鐵甲吧?肥司作為一個熟知煉鐵的邑長,自然知道原金屬色的鐵器,極其容易生銹,這個時代,就算是煉鐵業發達的趙國、韓國、魏國生產出來都是生鐵,含碳量超過2.2%,更有大量硫化物。因此鐵器極其容易生銹,趙國的鐵質兵器都是上大漆防銹。

        對方能夠使用原色的金屬盔甲,顯然不需要對防銹在意,這打破了他對林胡騎兵的認知,林胡騎兵并不多,但是多數能有一件皮甲就算不錯了。這些騎兵,帶頭幾人,全身似乎都被銀甲覆蓋,在陽光照射下異常亮眼。

        這不同尋常啊,絕對不是他往常所見的林胡部。眼前的情形,讓他預感草原似乎正發生一場可怕的風暴。

        "邑長大人,這些胡人來意不明,我們該如何應對?"衛卒長急切地問道。

        肥司沉思片刻,緩緩開口:"不可輕舉妄動,你先派人拉幾個熟悉情況的胡人,問清楚進城胡人,這隊胡人騎兵屬于哪的。同時,加強城防,嚴陣以待,務必確保平城百姓的安全!"

        胡人騎兵,神秘而強大,他們的出現讓整個平城邑驟然緊張起來。

        當然,雖然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改革前,趙國也有騎兵,但是趙國整體是以步兵、車兵為主,騎兵只充當斥候和報信任務。胡服騎射改革后,趙國弓騎兵才成為趙國主要兵種。

        亦思娜看到平城邑城墻上的床弩,記得伊晨曾說過,趙國的床弩可射300米以上。

        此次偵察,其實是伊晨為了消除騎砍2系統上面的戰爭迷霧,所以飛鴿傳書給亦思娜,讓她帶少量騎兵去趙國腹地跑一圈,擴寬一下騎砍2系統大地圖的視野范圍。

        當然,本來應該擔任主要偵察任務的兩只美洲角雕,被伊晨打發去偵察北方的匈奴聯軍了。所以南部偵察只能交給了距離趙國邊城較近的亦思娜所率庫賽特騎兵隊了。

        亦思娜挑選了5名女親衛,5名可汗衛士,50名土爾扈特,每人帶2—3匹馬,攜帶肉干、肉松、干奶酪、馬奶酒、羊奶酒等食物,還有伊晨研發的水質過濾器,幾小時奔襲50公里,到達了趙國平城邑,按照伊晨提供的趙國草圖,伊晨從后世網絡資料拉出來的,需要跟現實情況與騎砍2大地圖做個比較。亦思娜率領的庫賽特斥候騎兵在趙國邊境縱橫馳騁,他們的目的是偵查趙國的地形、兵力部署以及城鎮布局。

        亦思娜要繞過平城邑,再偵察平陰邑后,從后世山西省大同市雁門山繞回丘林聚落。

        接著,亦思娜率領庫賽特騎兵們轉頭就走,年輕女戰士英姿颯爽,騎術精湛,猶如一匹矯健的母狼在草原上奔騰,繞著平城邑轉了一圈后,亦思娜便率隊離去。

        聽到胡人騎兵離去的消息,平城邑肥司皺了皺眉。

        說實話,他與林胡諸部交戰數十次,對游牧騎兵的套路非常熟悉。小隊游牧騎兵多是劫掠商隊,或劫掠村落,而這種來偵察一番后離去,則是大規模入侵的前兆。

        “黑災白災打草谷,一個鐵鍋當嫁妝。”這是草原常態,秋季是游牧部落結親的高峰時期,那么春夏季劫掠便是往年常態,要結親前肯定要來打劫一番。

        “安排騎兵,將此竹簡送至句注塞(雁門關),這支竹簡八百里加急送至邯鄲!”肥司將刻好的兩卷竹簡,交給了衛卒長。

        “另,去見下吾族肥氏,告吾族邊關之急。將此竹簡交于他們。”肥司將一個額外打包好的布卷,交給了衛卒長,語氣有所嘆息。

        句注塞,又稱雁門關,位于山西省代縣,自古以來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關塞。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自那時起,句注塞一直是中國北方邊防的重要屏障。

        “另,安排兩隊斥候,隨胡人騎兵.....予以死士報酬,諾好生待其家人。”邑長肥司嘆息道。

        衛卒長也感覺到了邑長大人的心態,于是保證道,“私必定完成大人交付任務!”

        很快,兩隊人馬率先出城,這是兩隊趙國斥候騎兵,對平城邑周邊轉圈偵察一番,回報胡人騎兵已離開。

        衛卒長這才讓身負重要竹簡的騎兵出城送信。

        由于亦思娜走的時候,根本沒有做馬匹蹄印的抹去,也沒有顧及直接從趙國村落旁穿過。

        只是,這種大膽囂張的舉動,讓趙國村落村民一陣慌亂,原以為這群胡人是來打家劫舍的,結果,人家頭也不回就走了,所以沿途留下了許多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