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敲海蠣抓望潮

          李多魚踩著泥馬下了灘涂地。

          泥馬又被稱作“海上自行車”,在擔擔島這里,凡是有在灘涂上討生活的,家里一般都會備一架。

          而他家由于養(yǎng)殖海蠣子,泥馬比別人家的大,看上去就跟一條小船似的,且?guī)в袃扇齻€用來裝海鮮,運東西的格子。

          太久沒使這玩意,饒是血氣方剛的年紀,李多魚將泥馬滑到海蠣養(yǎng)殖地也出了一身汗。

          0年代,海蠣子的養(yǎng)殖技術還非常落后,有投石法和立柱法兩種。

          投石法,就是將海蠣子幼苗用水泥固定在石塊上,然后丟到海里,任其自行生長。

          這方養(yǎng)殖方法比較佛系,但壞苗率高,且泥巴一旦覆蓋石塊和海蠣子的話,就會全軍覆沒。

          立柱法,是當下流行的養(yǎng)殖方式,是在沉石法的基礎上演變起來的,在灘涂上插上水泥柱,然后把苗子固定在水泥柱上。

          這樣養(yǎng)殖比較好打理,海蠣子也不容易遭受天敵的襲擊。

          哪怕到后世,養(yǎng)殖技術很完善時,仍有不少老漁民會用立柱法養(yǎng)海蠣子。

          但缺點同樣也有很多,柱子插在灘涂上,潮汐的涌動經(jīng)常會讓柱子倒掉或者傾斜,這時就需要人工去扶正。

          來到海蠣子養(yǎng)殖地后。

          李多魚開始干活,他先扶正有些東倒西歪的水泥柱,將在一只正在偷吃海蠣子的海螺抓起來,丟到泥馬上。

          對海蠣子養(yǎng)殖戶來說,并不是把它養(yǎng)活這么簡單,還得防范海蠣子的各種天敵,比如最愛吃海蠣子的海螺,還有各種蟹類。

          而除了防范天敵外,還得清理各種競爭者和寄生者,如喜歡跟海蠣子搶生存空間的海虹和最喜歡附著在蠣殼上的藤壺。

          在這個年代,搞養(yǎng)殖要比捕魚的還要辛苦,這也是沒多少人愿意搞養(yǎng)殖的原因。

          李多魚敲掉了些附著在石柱上的小海虹,這才開始敲海蠣子。

          在這個年代,由于還沒經(jīng)過生物基因科技的洗禮,海蠣子長得都挺隨緣的,個頭也不是很大,更沒有后世的什么二倍體、三倍體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