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1983小海島,從養殖大戶開始 > 第三百六十五章 誰在我船上?

      第三百六十五章 誰在我船上?

          inf    李多魚跟趙甲路步行穿過了幾條街道,來到了一處全是木頭房的老街。

          李多魚看了眼老街,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前世他從島國回來后,聽說有人“一把火”把這條老街給燒了,換成一條商業街。

          在這個年代,老街還全都是那種矮矮的木頭房子,才剛到老街時,李多魚就聽到了“哐當,哐當”的敲打聲。

          順著聲音看去,李多魚看到一家小作坊,有三個光膀子的中年人,踩著翹板石錘,嘴里還喊著號子。

          “嘿喲~嘿~”

          石錘下方是一口大石臼,里面放著米粿。

          每當石錘翹起來時。

          石臼旁的老人,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將石臼里的米粿翻一面,而那個大石錘,起碼七八十斤重。

          一旦沒配合好的話,老人的手肯定會被砸骨折,可在號子的幫助下,他們協作得非常完美。

          當看到作坊里擺放的一團團白色米線后,李多魚已經猜到他們在做什么東西了。

          趙甲路介紹道“這家作坊做出來的興化粉真的好吃,我們家都是在他們這里買的興化粉。”

          而李多魚想吃的那個“撈化”中的“化”是原產于隔壁荔城的興化米粉,因荔城在古代被稱之為興化府,而得興化粉之名。

          可不知道怎么回事,這個興化粉在原產地混得不是很好,反而到了榕城后,混的風生水起,成了很多榕城人嘴里的“古早味”。

          撈化,還分成了老派和新派。

          老派撈化一般指的是豬血化,當時的特殊原因,普通民眾能搞到的,也就只有豬血了。

          而哪怕是豬血,對于那個年代的百姓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而新派,是近幾年才出現的,配菜也不單單只有豬血。

          大家最經常吃的,就是大腸頭,鴨胗、羅漢肉這些,當然最后來點空心菜,撒一把蔥花,才是撈化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