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215考成法
這些人從穿上走下來,跳在碼頭上。
這批人打著使者的旗號,要在日本久住。
目的就是想要尋找有金銀礦的位置,借口自然是要勸倭國國王把手下的倭寇都控制住,不要去隨意的騷擾大明沿岸。
一群人下船之后,便掖好刀子,只要尋到金銀礦的位置,不說錢財,光是陛下賞給他們的爵位就足夠讓子孫跟著受益了。
王布犁閑的在視察工匠們制造的房子,朱元璋確實忙的飛起。
他們父子二人要時不時的討論考成法的細則,還要面對眼前的政務。
因為那場暴雨搞得周遭府縣都鬧了水災,于是朱元璋便下令把數百名糧長全都召喚到京師。
要他們回去仔細查勘農田的受災情況。
沒受災的糧田照常納稅,受災糧田可以獲得賑濟。
不許耍包荒、灑派、移丘換段之類的手段。
糧長是朱元璋設立的,首先就是要保證大明田賦的征收,其次是利用地主階級的協助來鞏固大明對地方上的控制。
洪武四年,朱元璋率先在江浙一帶建立了糧長制度,每年納糧一萬石或者數千石的劃為一個區,每區設立一名糧長,由官府指派區內田地最多的大戶充當。
這些糧長是極為有“牌面”的,他們屬于是半公職人員的性質。
因為他們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時常能被朱元璋給召見,除了訓愉和垂詢民間情況。若是應答得體、辦事得力的話,就會被老朱給賜予官職,而且還不低。
平日里糧長在鄉村里,那也是威風十足,這個時期的地主大戶多以充當糧長為榮!
尤其是這個位置還可以世襲,直到正德后,糧長制度才崩壞。
因為這個時候的糧長就兩極分化,一方面就是大批人在征收稅糧時,拼命的上下其手,中飽私囊,不僅對糧戶剝奪,還侵吞公款。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重稅下,農民相繼逃跑,糧長無處收糧,但官府就會讓糧長把所缺的賦稅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