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照你這樣說,還是法家之治更為重要嗎?”
“呼……”古尋見扶蘇一副繞迷糊旳樣子,不由失笑搖了搖頭,然后抿了口茶潤了潤嗓子。
百家爭鳴,各行其道,既有他的好處,也有他的壞處。
思想理念上,盡管百家各派可謂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然而實際使用起來,卻只能是非此即彼,而不能集各家之所長。
一方面這是受數百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所影響,能且只能選擇一家,就像扶蘇的想法一樣,他的念頭永遠是做出唯一選擇。
而另一方面,這也是諸侯紛爭的天下大勢所造就的必然。
諸侯各國擁有選擇自己崇尚的治國理念的權力,而諸子百家也同樣擁有選擇自己鐘意的國家的權力。
通俗點說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但這種選擇的權力,根本上就是天下大勢的伴生物,當大勢改變之時,它也自然而然地就要變了。
“我剛才說了,無論儒墨法道,亦或是其他諸子各派,歸根到底都是為臣之道,而非為君之道。”
“扶蘇,盡管你還年少,但我想你對你父王的野望應該也有所了解。”
“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紛紛擾擾五百載,這天下也到了再度歸一的時候。”
“如今山東六國,積弊疲弱,主庸臣佞,而你父王奮秦國六世之余烈,勢必能澄清玉宇,再造乾坤。”
“所以,最后落到你手里的,不是這八百里秦川,而是縱橫數千里的華夏大地,一個統一的,完整的王朝。”
“這,也是我之所以要和你說這些的原因所在。”
“老師,我……”扶蘇有些失神,略顯無意識的呢喃了一句。
知子莫若父,反過來說也可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