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書同文
后世的簡化楷體字,寫起來尚且千人千樣,更遑論復雜得多的篆體字。
那馬車和量器,只要造出了標準件,工匠很容易就能原樣復刻完全一致的——除非工匠手藝太差。
當然了,朝廷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寫得那么標準,肯定允許有偏差,但是……這個分寸怎么把握呢?
而且有偏差,本身就會不自覺的破壞標準。
七國的文字因何而來?
是齊楚燕韓趙魏秦幾國都閑了沒事,非要把周王朝訂好的規范文字改改使用才舒服嗎?
都是華夏族裔,誰閑了沒事會拿文字較勁呢?
還不是因為字兒不好寫,普遍寫不標準,再加上地域流通性差,最終演變為了區域性的文字偏差,從而冒出了一些各國獨有的字體。
在這個問題上,小篆比大篆強一點,但不多,不足以改變根本問題。
所以,就連帝國朝廷的官員都不愿意費勁去規范文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朝廷本身都在放寬書同文的要求。
隨著程邈作隸書之后,這種相較小篆要簡化不少的字體立刻在朝廷的下層官吏中普及開來。
原因很簡單,雖然官方文書統一為小篆后,已經極大的方便了官吏書寫文書官文,但多少還是有些不方便。
而帝國官吏的事非常多,每天要書寫的文本量很大,哪怕有統一的規范,依然是筆不小的工作量。
選擇更簡單的隸書,能夠大幅度降低他們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對此,嬴政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甚至還特赦了在牢里琢磨出隸書的程邈。
就這么在多方面的影響之下,書同文這件事發展到現在,基本上就只局限于朝廷內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