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逆襲1998之血仍未冷 > 第10章 洪門大佬(求書架)

      第10章 洪門大佬(求書架)

          “為什么?”

          “這就牽扯一個人權和新聞自由的問題了,我們不能抓捕他們,只能進行驅離。會議當天我們會安排警力沿街值守,遇到這種情況會及時處理,您放心不會影響會議的總體格調。”

          沈瑩的回答并不能完全打消葉方的顧慮,酒店內部向國作為專業(yè)的安保大師,應該不會出現(xiàn)安全疏漏,而事實上也沒有哪個國家敢在這時候做出刺殺國家元首的愚蠢事件。但是在會談的時候適當抹黑一下還是可以辦到的,最好能讓一些國際媒體再拍上幾張顯眼的照片,然后找點話題大肆炒作一下,這是很多人都樂于看到的。

          “沈小姐,獅城應該有比較大的華人社區(qū)和社團吧,您有沒有認識的?”葉方問道。

          “有倒是有,但是不知道葉先生指的什么規(guī)模的,因為整個獅城百分之七十都是華人,我不明白您想做什么?”

          聽到沈瑩這么說,葉方一下子意識自己的提問有問題。他錯把獅城當成那些華人并不占優(yōu)的西方國家了,獅城百分之七十都是華人的情況下葉方的想法要落實就可能難度。獅城方面是不可能主動篩選愛國華人前來酒店助威的,一方面有炒作的嫌疑,另一方面這些人想要混進來別有用心的人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在國外華人不占有的情況下,葉方的想法落地則比較容易,因為華人社區(qū)都十分團結,動用他們隔絕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但顯然獅城并不適合這種操作模式。

          “沈小姐,我換個方式問吧。獅城最有影響力的華人社團是哪個?”葉方問道。

          “最有影響力的...”沈瑩凝神想了一下,抬頭望著葉方問道“洪門算么?”

          很多人知道天地會這個組織都是從電影電視劇中來的,而事實上天地會在華夏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天地會又稱洪門,始于明末清初,最初是一個反清復明的組織,延續(xù)至今跨越歷史四百年。

          十九世紀初洪門流入東南亞,并在新加坡、馬來半島等地聚集活動,當年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為了鞏固海外殖民地,誘騙或強制成千上萬的漢族人來到這里,當作苦力在錫礦或種植園里從事奴隸般的勞動。隨著勞工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洪門組織也在東南亞各地四處蔓延,遍地發(fā)展。

          據(jù)巴素所著《馬來亞華僑史》估計,1841年獅城已有洪門成員一萬多人,十年后發(fā)展到兩萬人,而當時獅城的華僑總數(shù)也才兩萬多人,也就是說,全國將近百分之八十的都華僑加入了洪門。隨著洪門勢力的日益壯大嚴重影響了西方的殖民統(tǒng)治,殖民政府極力打壓洪門的發(fā)展,迫使洪門發(fā)展了不少會黨社團。

          六十年代新加坡擺脫西方殖民統(tǒng)治建國,洪門漸漸從地下轉入地上。獅城建國前后很長一段時間,從洪門組織中衍生出來大量的私會黨,也就是常說的黑社會社團橫行鄉(xiāng)里,給社會治安造成了極大困擾。單純依靠警察的力量難以鎮(zhèn)壓,之后當時的獅城政府聯(lián)系到了獅城最正統(tǒng)的洪門組織隆興社的大哥林紳,雙方聯(lián)手鎮(zhèn)壓了社會上危害治安的數(shù)十個非法社團組織,讓整個獅城治安狀況為之一新。

          可以說獅城建國之后十余年間社會治安的好轉都依賴于洪門組織的配合,當掃除所有非法社團之后,整個獅城現(xiàn)存的最大社團就是林紳的隆興社。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林紳很清楚,新社會伊始,舊社會的社團組織必然會受到打壓。

          之后林紳代表洪門組織和獅城政府談判,整個獅城的洪門組織轉型,驅散社團十八歲以下的年輕人,全部轉做正當生意,同時政府給隆興社發(fā)了正規(guī)社會組織牌照,至此獅城的洪門組織徹底由地下轉為地上,經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演變成了獅城現(xiàn)在洪門隆興集團。

          隆興集團的現(xiàn)任掌門人叫林安邦,是林紳的兒子,時至今日隆興集團還保持著洪門的諸多門規(guī),逢重大節(jié)日慶典都會依照洪門祖制舉行大型慶祝活動。只是現(xiàn)在的慶祝活動少了一些舊社會幫會的森嚴殺氣,多了一些街頭巷口的煙火氣息。

          四號上午由沈瑩出面幫葉方約見了林安邦,雙方見面的地點卻不在酒店,而是在隆興集團自建的會所。會所距離酒店并不遠,葉方特地請示了向國并解釋了要和林安邦見面原因,向國認真思索了葉方的辦法,覺得可行所以就同意了。

          葉方和沈瑩的車隊還沒進入會所范圍,遠遠就看到會所門前紅色地毯,插著各色的彩旗,數(shù)道身著古式長衫的男子站在會所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