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守襄樊 > 第十一章 梁國最高權利中心

      第十一章 梁國最高權利中心

          晨曦微露,張平便神色凝重地來到秘密據點,他深知此行皇宮充滿未知與危險。看著阿艷,他毫不猶豫地將身上所有藥瓶遞過去,眼神中滿是關切與擔憂,低聲說道:“阿艷,皇宮局勢難測,若我遭遇意外,你憑借這些藥瓶自保,離開梁都回去天寶號找師傅絕非難事。”

          不多時,左航匆匆趕來,二人并肩邁向正陽門。皇宮門衛目光冷峻,對他們進行了細致的搜身檢查后,才準許進入。踏入皇宮,那巍峨的宮殿和悠長的廊道散發著威嚴的氣息。他們一路來到偏殿,只見龍榻之上,皇帝身著墨黑色服飾靜靜安坐。他面容精致,眉清目秀,發冠高高挺立,雙頰泛著健康的紅潤。然而,那雙眼眸卻似寒星,冰冷且孤傲,仿佛能看穿世間一切,卻又讓人感覺不到絲毫情感的溫度,深邃得如同無盡的暗夜,平靜之下仿佛隱藏著無盡的秘密與權謀。

          左航率先跪拜,張平亦隨之跪下。皇帝微微抬眼,緩聲道:“二位平身,此乃偏殿,無需繁文縟節。這位布衣,應是左指揮使提及的張少俠,果真氣宇不凡。”言罷,皇帝心中暗自思忖,這張平雖為商賈之人,卻透著一股不凡的沉穩,若能為我所用,于使團之事或許能有意外助力。旋即問道:“可知朕今日召見所為何事?”左航恭敬回應:“下臣不知。”

          皇帝目光轉向張平,心中權衡著利弊:“朕近日多方探查,方知張少俠乃天寶號之人。江國與梁國局勢微妙,天寶號在江國根基深厚,若能將其拉攏,既可充實梁國商貿,又能在與江國周旋中多一籌碼。只是需讓他們證明自身的價值。”于是說道:“朕愿接納天寶號眾人,然需有所作為。”

          談及使團之事,皇帝眉頭輕皺,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與決絕:鎮撫司已毀,邊境戰火紛飛,江國大軍壓境,百姓苦不堪言。罷兵言和雖為權宜之計,卻是當下最優選擇。這二人,一個忠誠謹慎,一個來自江國商界,或能在談判中洞察江國虛實。便開口道:“朕欲派使團南下和談,缺兩位副使臣,意欲遣你二人,意下如何?”

          偏殿之中,氣氛凝重而微妙。皇帝道出梁國欲接納天寶號眾人并委以重任的打算后,話鋒一轉,提及兩國局勢。他的聲音沉穩有力,眼神中透著命令之色,二人根本沒有拒絕的可能!

          而是事實是梁國立國悠久,已歷三十七代君王。梁國于文化一道堪稱翹楚,放眼天下,素以文壇泰斗自居。百余年歲月,無數賢才如星子朝北斗般匯聚于此,皆因梁國能讓他們才盡其用,此等底蘊與自信,江國豈能相比?江國如今雖兵鋒強盛,肆意擴土,然不過是一介武夫行徑,徒有勇力,未聞其有潤澤后世之文化建樹,終究難成大器,天下人心,自是向我梁國。

          二位見此情形,深知難以推脫,便答應了下來。皇帝見狀,微微點頭,說道:“后天晚宴,左指揮使帶張少俠來面見朝中要員。張少俠,屆時莫要藏拙,需得展露本領,讓眾人信服才是。”張平心中一凜,暗自思量:梁國既以文立國,傳承深遠,必定藏龍臥虎,文學大家數不勝數。明日定要前往書店,好好探究一番梁國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傳承,以免在晚宴之上出丑露怯。

          二人跪別皇帝,悄然退出皇宮。出宮之后,左航神色凝重地對張平說道:“張兄弟,我梁國有一位文壇大家,其自身新作雖不算多,但其師門卻是學富五車,各類文章典籍浩如煙海,諸多著作流傳甚廣。你明日定要抽出時間,用心研讀,熟稔于心,如此方能在應對各種狀況時游刃有余,不致陷入被動之境。”

          張平鄭重點頭,他明白,自己即將踏入的是一個以文會友、以才華論高低的全新領域,而這也將是他在梁國立足并為天寶號謀求發展的關鍵一步,不容有失。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梁都上空那層薄霧,張平與阿燕便已走在前往書店的石板路上。梁都的街道,古樸而又熱鬧,兩旁的店鋪陸續開張,小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可張平卻無心顧及這一切,他的心中滿是對即將深入了解的梁國文壇的期待與忐忑。

          踏入書店,一股陳舊紙張與油墨混合的獨特氣息撲面而來。店內,書架林立,猶如一道道沉默的知識城墻,上面擺滿了形形色色、厚薄不一的書籍,仿佛在靜靜訴說著梁國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張平站在門口,深吸一口氣,便帶著阿燕一頭扎進了這書的海洋。

          他們在書架間仔細地翻找著,手指輕輕滑過一本本典籍的書脊,每翻開一本書,都仿佛開啟了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慢慢地,二人對梁國與江國的歷史有了更為真切的認知。張平的目光始終專注,他一心想要探尋那位梁國文壇大家師門的思想精髓,因為他深知,這些著作將會是他融入梁國文化上層圈子的關鍵鑰匙,更是判斷這個世界詩詞歌賦水平的重要依據。

          在一個角落的書架上,張平終于找到了一摞與那位文壇大家師門相關的詩集。他迫不及待地坐下,逐本翻閱起來。很快,一首名為《四季情》的詩躍入他的眼簾:“春紅漸落夏荷香,秋菊凌霜冬雪揚。四季輪回情未改,時光流轉意悠長。”張平輕聲吟誦,聲音在這安靜的書店角落里回蕩。

          從描繪的角度來看,此詩確實較為清晰地展現了季節變換的特點,從春日紅花飄落,到夏日荷花飄香,再到秋菊傲霜、冬雪紛飛,四季更迭的景象如同一幅淡雅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用詞上,也算工整,遵循著一定的韻律與節奏,給人一種平穩和諧之感。

          然而,張平畢竟來自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底蘊的世界,在他的心中,那些曾令他心醉神迷、拍案叫絕的文壇巨匠之作猶如璀璨星辰,高懸于文學的浩瀚蒼穹。相比之下,這首《四季情》就顯得太過遜色。它缺乏那種能如利箭般穿透人心的靈動與深情,無法讓讀者在字里行間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對四季的獨特感悟與熾熱情感。在創意方面,它也只是較為常規地描述了季節變化,沒有別出心裁的視角或令人驚嘆的想象,深刻內涵更是無從談起。整體讀來,就如同嚼蠟一般,平淡無奇,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盡管如此,張平還是沒有絲毫懈怠,他深知入鄉隨俗、知己知彼的重要性。于是,他認真地研讀著這些詩作,將這個世界的詩詞風格特點、遣詞造句的習慣以及情感表達的方式默默記在心中,如同一位敏銳的探險家繪制著未知領域的地圖。許久之后,他緩緩合上書頁,抬起頭來,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他知道,自己已然對這個世界的詩詞歌賦水平了然于胸。

          此時,陽光透過書店的窗戶,灑在他們身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張平站起身來,拍了拍身上的灰塵,與阿燕相視一笑,一同走出書店,向著客棧的方向走去。他們的身影在梁都的街道上漸行漸遠,而張平的心中,卻在為即將到來的挑戰與機遇默默謀劃著、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