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不得不低頭
“也不知爹爹會對我怎樣?”
過了一陣子,賈寶玉才反應了過來,雙腿如灌鉛,慢騰騰的往府里走去……
……
而一切如他所想,只是吃過晚飯,他與賈環便被賈政叫了過去,詢問了學業的進度之后,便說了些“你四弟小小年紀,便已經書熟稔,根基牢固,你等《大學》居然還沒讀完,可見是不用功,下次再沒長進,一定給頓板子”之類的話,疾言厲色把兩人狠狠訓了一頓,然后才讓兩人去了。
而后又把賈琮召了過來,面如和煦春風的商討起賈琮去哪里讀書的事情。
大虞的院試與大明一樣,三年兩考,今年得中,再考需要明年了。而在這期間童生一般會擇取一所學院或私塾讀書深造。
至于其原因是因為府學與縣學一樣,由于私人院校的興起,此時府學也只是負責月考、季考、年考的考核。而甲榜前十名卻是連考核都不用了!
而對于縣試、府試這兩場,賈琮本以為以他穿越過來人的底蘊,不敢說考第一,他心里暗自認為考個三甲是沒問題的,但結果也并如他所想……
因此,考慮到下一場院試競爭強度的加大,賈琮已經有了出去讀書的想法。
京師內外有正陽書院、集賢書院、西山書院、鄭濤私院等等,賈政畢竟也是大半個讀書人出身,當年就對這些書院、私塾有過深入的研究,向賈琮講述完各書院、私塾的優劣后,建議賈琮去集賢書院。
之所以如此建議,一是因為集賢書院的院長董陽皺做過吏部尚書、太子侍讀,主持過多次會試,在科考文章上很有造詣,另外就是集賢書院聚集很多當世大儒,比如李守明,張必武等等。
第二個原因則是集賢書院在城內鈔庫街一帶,距離榮國府比較近。
第三則是賈政的好友梅知孚的小兒子梅清遠也在集賢書院讀書,賈琮去了,也有照顧。
實際上第二點只是賈政看中的集賢書院的優點,賈琮早早就想離榮國府遠遠的,最好是一刀兩斷。
但是賈琮也很明白,在他這個年齡離開榮國府是很難的,為了榮國府的顏面,他們必然不會同意。
而要與榮國府完全切割,則是更難,畢竟這事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現在賈琮只希望以后自己少受些榮國府的累贅與牽連。
再三思索后,賈琮還是聽從了賈政的建議。原因很簡單,賈政給出的建議極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