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惡漢后續 > 第489章 科舉

      第489章 科舉

          “子修,科舉是什么?長安那鄙夫又想耍什么花招?”

          曹操端坐中軍大帳里,看著風塵仆仆,從許昌一路追趕過來的長子曹昂,不禁疑惑的詢問。

          曹昂年二十七,生的器宇軒昂,舉止透著沉穩。

          “父親,這科舉……卻非一句話能說清楚。十天之前,董俷在長安頒布科舉法令。細作立刻送至許昌。六天前,二弟并荀適侯霸更送來了有關科舉的詳細法令。荀少府看罷之后,竟當場昏了過去……醒來之后,急令孩兒八百里加急,追趕父親。這是有關科舉的詳細內容。”

          荀彧,居然昏了過去?

          那是多沉穩的一個人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總是顯得很冷靜,絕不會把喜怒表于臉上。

          非但是曹操,包括魯肅荀攸等人在內的謀士,一個個面面相覷。

          莫非這科舉法令,又是什么陰謀?

          在這里,需要簡單的說明一下,東漢以來的選才之法。在秦朝以前,周以封國而治理天下,選士也是依靠著世襲制度。周禮一下,社會的階級極為分明。國家有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呢,有按照倫常,依照血緣關系,來世襲這各個職位,直至春秋。

          春秋戰國,出現了客卿食客等游離于制度意外的士人為主分擔憂愁。從而也就有了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的說法。這部分人,有的是破落貴族,但大部分都是以生活在底層的寒門庶子為主。

          始皇帝橫掃六國,實行中央集權。

          為帝王者,為選拔民間的人才,就設立出了察舉制度。由各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物。由州一級推薦的士人,名為‘秀才’(和后來的秀才性質不同);由郡一級推薦出來的人,叫孝廉。

          東漢以來,為保證察舉之人的才能,實行了連坐的制度。

          就是說,你如果沒有真才實學而又被推薦,一經查出來的話,被推薦人同樣要遭受牽連。

          這種制度,一方面保證了被舉薦之人的才干,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就造成了世家力量越發強大。朝廷之中的官員,與世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甚至可以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來形容。

          試想,如果你和我沒有關系的話,我又為何費力氣去舉薦你?

          你飛黃騰達了和我無關,你倒霉了我卻要跟著倒霉。所以,到東漢末年,就有官吏皆出于世家的說法。有能力,而沒有背景的寒門士子,就很難有出頭之日。而那些世家門閥呢,也因為這條連坐之法,使之實力越發的強大。到最后,就形成了連皇帝都無法制約的局面。

          至漢靈帝時,世族力量已經格外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