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神豪從冒牌富豪開始 > 第465章 雙瞳剪水寄情思

      第465章 雙瞳剪水寄情思

          在古代壁畫中,也常常能見到篳篥的身影。

          甚至,唐朝以后,篳篥也傳入了東瀛,在經(jīng)過一些改造變化之后,成為東瀛雅樂的傳統(tǒng)樂器之一。

          然而如今,東瀛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樂器還在,而且還有不少人欣賞。

          可是在H夏,居然找不到一個懂得演奏篳篥的藝術(shù)家了!

          哪怕是宋姍姍和徐思雨這樣的決心復興傳統(tǒng)民樂的人,都是費盡功夫,從典籍和會類似樂器的老藝術(shù)家的指點中,自行摸索,才學會了如何演奏這種樂器。

          又比如說說“阮”,這個在H夏古代,最早被稱為是“琵琶”的樂器。

          唐朝以前,琵琶是所有彈撥樂器的總稱。而不是如今人們認知中的琵琶。

          在秦朝,出現(xiàn)了一種圓身、直頸的琵琶,“竹林七賢”中的阮咸擅彈此種琵琶,故后人將其稱作“阮咸”,簡稱“阮”。

          現(xiàn)代演奏所使用的改良阮主要分為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

          雖然如今,還有演奏“阮”的音樂家存在,可是阮的古曲樂譜均已失傳。

          之前所的這些樂器,宋姍姍和徐思雨都已經(jīng)錄好了演奏的片段,韓浩然已經(jīng)傳上微博了。

          而這一次,宋姍姍過來,是準備和徐思雨錄制演奏箜篌和尺八的片段的。

          箜篌和尺八這些古老的,曾在最早的時期,震驚世界,是H夏文化結(jié)晶的樂器,也都在失傳的邊緣。

          撥弦樂器箜篌對于人們來說應算是比較熟悉的天朝民族樂器之一。

          沒有琵琶、二胡那么熱門。

          但卻也沒有篳篥如此冷門。

          “詩鬼”李賀也曾經(jīng)有一首詩,寫的就是箜篌——《李憑箜篌引》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