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暴雨,東京,邁巴赫
有人認為,共和政體已成,封建思想未去。
由此,引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
編劇確實很厲害,這個劇在組織情節時就像在做文獻綜述,采用了一種縱橫結合式寫法。
“縱”即縱向按時間順序寫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橫”即橫向比較新文化運動中的各種思潮流派。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還有他們的代表性言論,都有所展現。
比如陳獨秀《敬告青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魯迅《狂人日記》、李大釗《青春》《庶民的勝利》,各種語文、歷史課本中的經典“臺詞”,都以近乎原文的形式出現。
有了邏輯、有了史料,接下來就是填充歷史的細節,劇集實現這一點的方式是寫實與寫意相結合。
也是白良覺得這部劇最有趣的地方。
人物塑造。
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過故事去反映人物的品格,通過他人的臺詞去講述人物的性格。
有些主旋律,過于側重英雄定義,就讓說教意味太濃;而有些主旋律商業片,過于側重凡人,使又不夠理想主義。
稍微好一點,濃墨重彩英雄的一面,再穿插些許凡人的一面,卻又搞得像是兩個人。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一個歷史人物不可以既是英雄,同時也是凡人呢?
《覺醒年代》處理的方式就很巧妙,輕拿輕放,此處無聲勝有聲。
陳獨秀,他的性格剛烈不羈,同時又不缺乏溫情。
魯迅,一心只想著干飯開席的,從牙科診所出來就買兩斤犒勞一下自己~
以及放生螞蟻的陳延年。
去時少年身,歸來英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