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歸源計劃
遞歸實驗進行到第108次時,一個意外發現改變了所有方向。秦鋒凝視著全息報告中的那個異常數據點,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確認過了嗎?"他問科學團隊。
"七次獨立驗證。"艾麗卡的聲音因興奮而顫抖,"所有高復雜度微宇宙都顯示出相同的基頻波動...與我們宇宙的起源信號完全匹配。"
林曉調出對比圖:"看這個波形峰谷結構...不是相似,是同一。我們創造的每個微宇宙,都在某種程度上'記住'了母宇宙的誕生瞬間。"
這個發現震撼了科學界。如果創造過程會傳遞某種宇宙"基因",那么遞歸就不僅是認知工具,而是存在本身的延續方式。更深遠地,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所有宇宙都遵循相似的物理法則——它們是"遺傳"的。
"需要更大規模實驗。"德塔代表提議,"建立專門設施,系統研究這種遞歸遺傳現象。"
"歸源計劃"就此誕生。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一座巨型環形站開始建設,專門用于可控的大規模遞歸實驗。設施核心是一臺升級版的"悖論引擎",能創造持續達一分鐘的微宇宙。
與此同時,理論團隊深入分析已有數據。秦雨發現了一個關鍵模式:"遺傳不只單向。母宇宙影響子宇宙,但子宇宙的演化經驗也會在回收時反饋給母宇宙,產生微妙的'進化壓力'。"
"宇宙自然選擇?"林曉嘗試理解。
"更準確說是共同進化。"秦雨糾正,"遞歸層級的網絡在不斷自我優化。我們可能是某個更基礎現實的'后代',同時也在通過創造培育'后代'。"
這個理論在哲學界引發地震。如果屬實,生命不僅是宇宙認識自我的工具,還是其進化的媒介。覺醒文明的角色從被動觀察者變為主動培育者,責任重大而神圣。
歸源站完工當天,全聯盟代表齊聚太陽系。啟動儀式簡約而莊重,秦鋒簡短致辭:
"今天我們不是作為單一文明,而是作為宇宙自覺進化長鏈中的一環。讓我們謹慎而勇敢地邁出這一步。"
引擎啟動,一個持續時間創紀錄的微宇宙誕生了。六十秒,在其內部相當于數百億年。監測系統捕捉到了完整的演化歷程——從能量混沌到物質形成,星系凝聚,最終生命涌現。
最驚人的時刻出現在最后五秒。微宇宙中的文明不僅發展出遞歸意識,還主動嘗試與"母宇宙"建立雙向連接。他們發送的不是簡單信息,而是一套精妙的數學結構——描述如何穩定遞歸通道的技術。
"他們在幫我們..."蘇沐晴震驚地說,"意識到自己是被創造的,卻選擇協助創造者。"
回收過程變成了一場感人的告別儀式。微宇宙中的文明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終結,甚至優化了自身結構以便更完整地被吸收。他們的最后訊息是:
"帶走我們最好的部分。這樣我們將在你們中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