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制作
“它不是一件簡單的飾品,而是一首關于現代工業文明的詩,一曲獻給被遺忘角落的挽歌。”
他指著那個銹跡斑斑的齒輪道,
“這枚飽經滄桑的齒輪,象征著工業時代冰冷的運轉與最終的停滯,銹跡是時間的淚痕,記錄著輝煌與落寞。”
他又指向那些電路板碎片,
“這些看似破碎的電子元件,代表著信息時代的碎片化與科技異化,迷幻的光澤下。
隱藏著人類在數據洪流中的迷失與焦慮。”
接著是那些閃爍著怪異光芒的碎玻璃鏈條,
“這破碎的彩色玻璃,如同都市夜晚的霓虹,折射出繁華背后的空虛與易碎。
它們與冰冷的鏈條結合,象征著個體在僵硬社會結構中的掙扎與閃光。”
最后,他拈起那個變形的易拉罐拉環:
“而這個不起眼的拉環,則是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符號,代表著消費主義浪潮下被忽視的個體價值,它的扭曲,正是對標準化、模式化審美的無聲反抗!”
秦朗的解說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眼神時而憂郁,時而激昂,配合著各種哲學名詞和藝術術語,愣是把一堆破爛說得意義深遠、內涵豐富,仿佛不是垃圾,而是思想的結晶。
評委老師們被他這一通天花亂墜的“概念轟炸”說得一愣一愣的,臉上的表情從最初的嫌棄,忍笑,震驚,逐漸轉變為一種......茫然和困惑。
他們看看臺上那個實實在在的“怪東西”,又看看秦朗那副一本正經、充滿“藝術哲思”的表情,大腦一時間有些宕機。
“所以......”那位古板的女教授忍不住開口,語氣帶著些許遲疑,
“你們的設計理念是......批判現實主義?”
“老師,您說得都對,但又不完全對。”秦朗立刻接話,笑容倒顯得有些高深莫測,
“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義性。
我們更希望將解讀權交給觀眾,讓每個人從中看到不同的‘回響’。”
這話說得,簡直是滴水不漏,充滿了“雖然我也不知道我在說啥但感覺很厲害”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