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法黨和儒黨

          徐胄淡然道,那些儒法的大賢肯定會出山的,文人都是重名而輕利,金錢很難打動他們,但對這種“桃李滿天下”的博士肯定很樂意擔任。

          特別是儒家,覆盎學府不就是孔子追求的有教無類嗎,而且現在的儒生還沒有腐朽,他們都是以匡扶天下為己任的。

          因此只要朝廷肯招收,就必定會有人響應。

          “招賢令?理所當然的。”劉徹思索片刻,還是打算這么做,因為太學確實是有空缺,而新政則需要大量人才。

          此后,朝廷開始在各郡縣張貼皇榜,招攬天下英才,來太學擔任博士大夫。

          像是申公、趙公等當年徐仲的摯友皆是率先響應,有這些大家牽頭其余的隱士當然也是遵從朝廷號召,要么順勢入朝為官,要么前往太學任職。

          響應者達近千人,太學的問題徹底解決。

          到元光五年時,天下基層官吏已有半數出自太學,新政徹底推行了下去,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難免會出現派別。

          現在太學出身的學員大多都私自以徐恭為首,抱團取暖,對于其他人有著些許排斥。

          但是在徐恭發怒罷免了幾人后得到了好轉,但也是一時的,朝廷非常青睞這些經過“忠君”思想熏陶的學生,對其加以重用,某種意義上擺脫了功臣世家和豪強對于人才的壟斷。

          當然,前提是太學還沒有被滲透。

          劉徹本人也對這種“報團”現象持放任態度,畢竟君王只在乎忠不忠誠,有沒有才能,其他的倒是不怎么在意。

          而且劉徹對他們也有應對措施,那就是從“學府派”中再分出以公孫弘、主父偃等為首的儒黨,以張湯、趙禹等為首的法黨。

          兩者在朝廷相互制衡,達到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