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三道難題(下)
“其一,接力運轉,船不空倉。在幾個滯留口岸,設臨時倉。以后定下規矩,漕船只要受阻十日以上,便不必等待,把糧存于倉中,等當地官府待水況可行之時,調船發倉續運。回去的船要空倉,在臨時倉附近增設貨場,聽商人出入買賣,建議把市稅和交易稅調低,再多給些便利,形成一個繁盛開放的貿易市場。
漕船卸糧到臨時倉后,直接從市場中進貨,選諸如布匹、紙張等輕便易載之物,回京后交與有司發賣。既增效率,又增收益。在所得收益和貨場稅收中拿出一部分,用以雇傭漕運中的民夫,這樣既增加生計,又不用勞動郡縣,大興徭役,一舉兩得......”
嘶!
庾易倒吸一口涼氣!
這個辦法可以啊!
水通則船行,水不通則存于倉,節次轉運,舟無停留,更難得的是讓延誤和返程都能獲利,還順帶手解決了征發徭役和貧民生計的問題,簡直是一舉多得!
“......臨時倉不一定非要設在口岸,還可以建在水路和陸路中間,作為水陸聯運的樞紐。比如長江和溧水間,溧水和太湖間,這中間的陸路其實并不長,若能設倉,則溧陽至義興,可成一穩定漕線......”
王揚手指在地圖上一劃,庾易順著王揚的手勢看去,豁然而悟,心驚如擂鼓!
“其二......”
庾易瞳孔猛然一縮,還真有其二!!!!!
“其二,總體規劃,就近調發,打破僵化成規,不必固求統一于處。比如今年郢州當發糧至揚州,揚州又當發糧至司州,那就不如直接從郢州發到司州,不必非要轉入轉出一回。以水陸言之,能同水道溝通上下游最為便利,故補京畿之需,當先發三吳;給淮南之戍,莫先江州;廣越之急,當首調湘南;荊襄之糧,則從巴蜀下最為順流!要者在總覽統算,詳審出入,然后可收刪繁就簡、事半功倍之效!”
庾易只覺身上發熱,手心發汗!有此兩策,漕運之弊當可大減!自已這就寫信......
“其三......”
?????!
庾易呼吸一滯,看著王揚被燭光勾勒的年輕側臉,只覺難以置信!!
前兩策已經包羅如此,還能說出什么來????
“其三,靈活調配,因時制宜,按照緩急先后,代發補發,相機行事。物資不急需的,可在秋冬水道難行之時先行積攢,等到豐水期時再發船。而當豐水期時,幾個易行航道要充分利用,設定總領站,向最便利之地集中。比如豐水期時襄陽至宜城線最便速,順漢江而下,可直抵沔口。那襄陽附近受阻的漕船,就可以趁著夏季水豐航快,改撥襄陽。原定目的地所缺之數,則由此次多收糧食之地補發。
朝廷還可以備專庫,每年至糧價低落之地購糧;待某地漕船因故不能到,則可以由專庫代發,某地按照應發漕糧數額折現錢,所折錢款,或遞國庫,或由朝廷直接用于某地財政,具體如何可視情況而定。其實巢湖長江一條航線也大有文章可做,只要避開巢湖汛期,于湖北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