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羨冰

          就是想制個冰而已,以現在自已的條件,實在不值當這么玩啊!!!!

          正當他準備放棄時,陶弘昌又提到他有個堂兄,如今在建康做官,在丹道上的造詣遠勝過他,如果王揚有需要的話,他可以給他堂兄寫信詢問。王揚也沒有其他辦法,只好如此,但通過問了這么一圈,他也基本了解到,這個時代對這方面的知識實在匱乏得出奇,所以心中著實沒報希望。

          正因如此,王揚看見蕭寶月身后放了一塊跟小山似的冰,才覺歆羨,即便謝星涵這個小富婆也沒有這么大排場啊!

          蕭寶月用扇柄敲了敲玉石桌,提醒王揚走神。

          王揚收回跑偏的思緒,繼續背誦下去:“......至光武中興,南蠻特盛。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蠻相單程據其險隘,大寇郡縣。光武遣武威將軍劉尚發南郡、長沙、武陵兵萬余人,乘船溯沅水擊之。蠻兵屯聚守險,緣路截殺,漢軍大敗,悉為所沒......”

          ————

          注:①能制冰的硝石是硝酸鉀,屬于鉀鹽的一種。但此時尚無“硝”字,硝是“消”后起的分化字,原本就作“消石”。《開寶本草》云:“蓋能消化諸石,故名消石。”

          在當時,消石常與樸消、芒消等相混淆,至陶弘景用火燒法鑒定鉀鹽(也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鉀鹽鑒定者),才區分了鉀鹽和鈉鹽之別,鈉鹽也就是樸消(硫酸鈉)。但即便這樣,后世仍然長久處于混淆之中。日本倉正院保存著唐時帶回國的“芒消”,經化學檢驗,其實是硫酸鎂,也就是瀉鹽!而樸消則是百分之十的硫酸鎂和百分之九十的硫酸鈉的混合物,摩爾比是一比七。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諸消,自晉唐以來,諸家皆執名而猜,都無定見。”

          Ps.孟乃昌由日本的化驗結果寫了一篇考證文章《漢唐消石名實考辨》,發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上。對古硝石問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看。

          ②《名醫別錄·上品卷》記消石“生益州及武都、隴西、西羌,采無時。”

          ③漢時黃金一斤換萬錢,呂思勉謂:“漢世黃金一斤直錢萬。晉、南北朝之世,史無明文。然史亦未言其相異,則其比直或無甚變動。”(《兩晉南北朝史》第十九章)我不贊同。

          《夏侯陽算經》云:“今有金一斤,直錢一百貫,問一兩幾何?”一貫是一千,一百貫就是十萬。《抱樸子》云:“古秤金一斤,于今為二斤,率不過直三十許萬。”也就是一斤十五萬。此外,成書年代不明,但可確定大致寫作時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段的《孫子算經》有題云:“今有黃金一斤,直錢一十萬,問兩直幾何?”

          故金價浮動當以十萬為準,而非一萬。此時北朝金價比南朝低一些,《魏書·李安世傳》載南齊使臣出使北魏:“使至金玉肆問價,纘曰:北方金玉大賤,當是山川所出?”

          ④王揚不知道制冰除了用硝石之外還有其他方法,比如古埃及將水放在鋪有稻草的多孔陶罐中,然后把罐子放到屋頂,讓奴隸整夜淋水扇風,早上便可以結冰。這利用的是熱輻射和加速蒸發來降溫。類似的,波斯人會在把水倒入沙漠中的淺長石池中,黎明時返回收集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