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衛星與飛船
制造衛星和制造航天飛船,看似是兩個不同的項目,但其實它們在設計環境、生產過程中,共享很多項核心環節的技術。
比如最簡單,同時也是必須要過的一個門檻,不論是什么功能的衛星和航天飛船,都必須具備優秀的承力結構,才能夠抵御發射階段的劇烈振動、太空軌道的一些流星顆粒撞擊。
并且在高硬度輕量的基礎上,兩者都必須配備或主動、或被動的熱控裝置,以應對太空極端溫度環境。
而在能源與動力系統方面,兩者更是同源。
在軌道上執行任務的時候,都需要依賴太陽能電池板為主電源,搭配蓄電池,保障設備位于陰影區,以及執行高功耗任務的供電需求。
所以它們都對太陽能帆板的展開機構、光電轉換效率,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展開機構越穩定、面積越大,光電轉換效率越高,就能夠擁有越長的續航,能夠給發動機提供更大的推力。
除此之外,它們都需要配置足夠優秀的發動機、飛輪、陀螺儀,星敏感器,以及優秀穩定的電子與測控系統。
只有足夠優秀,并且性能穩定到任何惡劣環境都可以穩定運行的星載計算機、數據存儲器和通信模塊,才能夠保證衛星、航天飛船可以在外太空各種特殊情況下,有條不紊的完成指令解析、故障診斷及遙測數據傳輸等任務。
很多自譽為“航天強國”的國家,乍一看是發射了很多衛星,但是送衛星上天容易,讓衛星能夠在外太空軌道,長時間穩定執行任務,故障率極低的,卻很少。
甚至還有某些“大國”,送衛星上之后,衛星最多就執行兩三年任務,隨后就會成為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像牛糞一樣,污染軌道。
當然,除了這些項目相同之外,衛星與航天飛船的制造工藝與流程管理,其實也大相徑庭。
在模塊化設計與裝配這個綜合大項目里面,都采用平臺加上載荷的設計架構,其中有效載荷都是按照任務需求進行定制。
區別只是在于,衛星的有效載荷是用來裝各種通信相關設備,偶爾也會有太空實驗的材料載荷需求,而航天飛船的有效載荷,更多的還是考慮人員載荷、實驗設備材料載荷。
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獨立設計、制造出頂級衛星,那么這個企業,就已經擁有設計制造載人航天飛船的基礎能力。
當新科集團的工程師資源、設備材料資源都投入到衛星設計制造和航天飛船相關項目之后,很多外界其他企業組織覺得是大問題的項目,在他們看來,就是轉換一下工作思路,并沒有什么難度。
比如在高精度制造與質檢這些項目當中,衛星和航天飛船的光學鏡頭、推進器噴管這類關鍵部位,都需要超精密加工,并且要結合X光探傷、氦質譜檢漏等高級技術保障工藝質量。
而新科集團起家做的是電視機裝配,隨后深入智能手機重要零部件的設計制造、裝配,再到后面的新能源汽車……這一連串項目走下來,就是從“粗”到“精密”的工業進化。
并且在這其中,新科集團一直保持著對半導體產業的高額投入和人才培養、設備材料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