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醉吟江山 > 第819章 發展方為硬道理

      第819章 發展方為硬道理

          回溯北宋歷史中,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州時,曾以黑豬肉為基,佐以各種香料慢燉,創制出名揚四海的東坡肉。然而,此等美味僅限于官宦之家,普通民眾既無充裕的香料,亦無閑暇時光,東坡肉自然難以普及民間。

          蘇宸穿越而來,深諳此道。他知曉黑豬中未閹割的公豬,因雄性激素過多,肉質易帶騷味。于是,他大力推廣閹割技術,將黑豬圈養,并研制出新型豬飼料,以此加速黑豬的生長速度,增大體型,同時改善肉質,使之更加鮮美可口。

          如此一來,黑豬肉在南方得以廣泛推廣,不僅豐富了百姓的餐桌,更為蘇宸的軍隊提供了充足的肉食來源,實為一舉多得之策。

          “我們暫時不管北方如何改革,我們按部就班發展,多方面進行變革!”

          蘇宸決心推行一系列變革,以期加速吳國的蓬勃發展。首當其沖的,便是大力推廣占城稻的種植。此稻種一年兩熟,尤其適宜在金陵、蘇州、常州等太湖流域的肥沃土地上生長。

          這些地區,自古以來便是水稻種植的沃土,“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早在宋朝便已流傳,意指蘇州府、常州府、松江府、湖州府等太湖周邊的州府,其豐收之糧,足以滋養整個天下。

          占城稻的廣泛種植,能緩解了糧食短缺的問題,民以食為天,糧食乃國之根本,亦是百姓賴以生存之基。蘇宸深知此理,故以此為突破口,來穩固了國家的經濟基礎。

          在此基礎上,蘇宸并未止步,而是繼續深耕商業領域。他著手完善陶瓷、琉璃、茶葉、棉花、絲綢等產業的官營與作坊體系,廣泛招工,擴大生產規模,力求精益求精。

          同時,他積極開拓與西域、遼東、扶桑乃至南洋等地的商貿往來,通過外貿交易,源源不斷地為國家創造財富,增強吳國的經濟實力。

          蘇宸深謀遠慮,又著手設立了數座規模宏大的造船廠,專注于打造戰船與商用巨艦。這些船舶,無論是用于未來的軍事行動,還是航海通商,都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把海運重視起來。

          與此同時,蘇宸還派遣精干人員,遠赴西域、青海、遼東以及廣袤的草原地區,不惜重金購買、換取戰馬。

          他深知,在北方的中原地帶,地形平坦開闊,騎兵的機動性與戰斗力至關重要。無論是沖鋒陷陣,還是偷襲突擊,騎兵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若要與宋軍硬碰硬,或是在野戰中一決高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無疑是制勝的關鍵。

          為此,蘇宸定下了目標——打造一支擁有數萬戰馬的騎兵大軍。

          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龐大的資源支持,無論是糧食、錢幣,還是陶瓷、琉璃等物資,都需源源不斷地供給才行,好在他有官窯、工坊收入做支撐。

          在興學育才方面,蘇宸于金陵之地創立了金陵書院,此書院不僅傳授儒學與經學的,好囊括了思想學、文學、歷史學以及算術學等學科。

          在唐宋之交,讀書科舉之路仍是士子們心中的至高追求,蘇宸深知,若要真正培育人才,書院就必不可少,得到廣泛認可。因此,他大力扶持書院,也會得到讀書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