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對事不對人
陳光良正在和高級職員們開會,他們的面前是關于48畝地皮的規劃設計稿。
此次48畝地是六個地盤,其中有35畝地都是在4月下旬至5月初買進的,那時候地價只有現在的七成左右(也就是地價漲了50%)。
而在這48畝地當中,又有12畝地是愚園路中段臨街地皮,所以這次要有相當的臨街商鋪。
這個年代的商業并不發達,哪怕是整個愚園路的住戶,也支撐不起一個‘購物中心’。
甚至是整個滬市,前世都沒有支撐起‘大陸百貨大樓(即現在的金城購物中心原址)’,可見這個時代的商業情況。
所以在長江地產的規劃當中,前面一批總計建的248幢樓(45+39+42+122),都沒有考慮商鋪的事情,因為肯定沒有住宅好賣。
如果后世如果改造的話,也不是很麻煩——將臨街的圍墻推掉,再將第一排房子變成商鋪,是很簡單的改造工程,還能拓寬馬路。
這些方面,陳光良肯定是規劃到一百年后的,而且長江地產在愚園路發展住宅,也同時兼顧‘筑路’,不會給后世留下麻煩。
從一開始,陳光良就希望他給滬市留下的一片建筑,能長期保留下來。
當然不排除后世拆除少部分,用作商業大樓或高層公寓,但愚園路整體的格局,基本上不可能動的,這是歷史的見證。
“此次的六個地盤,其中中段的12畝地是一個地盤,我們決定臨街修建商住一體的樓宇,一共是八幢,雖然也是三層樓,但每層樓的面積比以往大上五成(約120平米)。這八幢建筑物,可供一些公司整幢買下,一二樓經營,三樓住人,甚至整幢作為公司的總部樓.”陸元臺在做著規劃設計報告。
隨后,郭德明說道:“這次六個地盤,總共是140幢樓,除了這八幢商住一體的樓外,其它的住宅價格,是否要漲個5%,畢竟地價在漲?”
這是個好問題!
但陳光良則很明確的說道:“價格還是按照上次的價格,臨街八幢加50%(面積增加),臨街八幢房先按幢賣。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費盡心力的‘分期、分層’,無非就是拓展我們的銷售對象。如果漲價,那么原本消費得起的人,最終也會買不起,很快市場就會呆滯。”
這一波‘地產浪潮’,已經被他完全改變,可能提前一年,滬市的地產就會‘供大于求’,出現呆滯的情況。
前世是1932年的‘淞滬會戰’將滬市的地產、地皮價格打爆掉(租界情況好一些),再加上其后世界經濟蕭條席卷到華夏來。
而這一世,‘過度的投資’可能導致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時間里,就會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
這些都是陳光良根據前世香港1955~1957那一波地產浪潮,而提前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