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重建之路
鄉政府院內的梧桐樹枝頭掛著的防汛宣傳橫幅被曬得褪成粉白色。陳凡的鋼筆尖在災后重建方案上洇出墨團,"趙氏土方工程有限公司"的字樣在施工方名錄里格外刺眼。窗外傳來砂石車的轟鳴,三輛滿載碎石的卡車碾過曬軟的柏油路,車尾揚起的粉塵撲在玻璃上,模糊了公示欄里"陽光政務"的鎏金大字。
"重建資金缺口至少八十萬!"財政所長老孫的茶杯重重磕在會議桌上,搪瓷杯蓋跳起來又落下,"縣里撥的應急款只夠修三分之一的沖毀道路。"
陳凡翻動著手里的受災統計表,紅筆圈出的數字像灼燙的炭火:全鄉損毀房屋47間,農田絕收面積達1800畝。他的目光掃過施工預算明細,河道清淤的單價比市場價高出20%,而趙氏土方的中標通知書上赫然蓋著縣水利局的公章。
"先把安置點的板房搭建起來。"鄉長的手指在規劃圖上敲了敲,"陳凡負責協調建材運輸,李婷帶人去核實受災戶補償資格。"
散會時,民政所長突然拽住陳凡的袖口:"上次那批過期餅干......能不能從救災物資損耗里核銷?"
后山養雞場的鐵絲網在烈日下泛著銀光,陳凡蹲在沖毀的排水渠旁,指尖捻起把發黑的混凝土碎塊。技術員小吳的檢測報告在褲袋里窸窣作響,那些本該達到C25標準的建材,實際強度連C15都夠不上。
"陳干事!"養殖戶老周扛著鐵鍬跑來,解放鞋上沾滿雞糞,"趙老板的人說要征用我們復墾的土地當臨時料場!"
二十幾個村民正圍在挖掘機前,戴金鏈子的工頭揮舞著征地補償協議:"每平米十五塊,不簽的就按妨礙施工處理!"陳凡摸出手機調出土地管理法條文,屏幕上的法律條款在陽光下泛著冷光:"臨時用地補償標準不得低于青苗費的1.5倍,你們這是攔路搶劫!"
推搡間,李婷騎著電動車沖進人群,車筐里的檔案袋摔在地上。泛黃的圖紙鋪展開來——那是十年前的土地確權底檔,明確標注著這片坡地屬于村集體林地。
鄉信訪辦的吊扇徒勞地攪動著燥熱的空氣,三十七封舉報信在陳凡桌上堆成小山。有村民用歪扭的字跡控訴救災糧短斤少兩,有養殖戶按著紅手印指證施工隊強毀青苗,還有封匿名信詳細列舉了趙氏土方近五年在全縣中的標段信息。
"陳干事,縣紀委的回函!"文書小趙氣喘吁吁地撞開門,牛皮紙信封上的火漆印已經開裂。陳凡抽出公函時帶出張便簽,上面只有打印的宋體小字:"證據鏈不完整,暫不予立案。"
窗外突然傳來鞭炮炸響,趙氏土方的開業慶典在鄉政府斜對面擺開八門禮炮。金絲絨覆蓋的牌匾被揭開時,陳凡看見縣水利局趙副局長的身影在賀喜人群中閃動,他胸前的黨徽在陽光下折射出刺目的光斑。
暴雨夜的手電筒光刺破安置板房的塑料窗,陳凡蹲在漏雨的墻角核對補償金發放表。王寡婦的銀行流水顯示上月收到危房改造款,但老人布滿老繭的手還攥著欠條:"施工隊說門窗要單獨收費,五千塊押金條子在這兒呢!"
李婷突然掀開防雨布鉆進來,濕透的襯衫貼在后背:"河道清淤的監理日志有問題!"她展開的施工記錄里,9月7日的驗收簽字欄空白著,但那天正是百年一遇的暴雨導致堤壩二次垮塌。
安置點外傳來砂石車卸貨的轟鳴,陳凡摸出手機拍攝正在作業的工程車。鏡頭拉近時,車身上"趙氏土方"的LOGO與縣招標網公示的中標單位名稱出現了細微差異——"土"字多了一橫變成"士"字。
黨風廉政建設大會上,投影儀的光束里浮塵飛舞。縣紀委副書記的PPT停留在"基層微腐敗典型案例"頁面,陳凡的筆記本上卻畫滿了問號:救災帳篷的采購合同、過期食品的調撥單、危房改造的驗收報告......這些散落的疑點像破碎的拼圖,只缺最關鍵的那塊連接點。
散會后,趙副局長在走廊攔住他:"小陳啊,年輕干部要學會抓大放小。"帶著煙味的呼吸噴在耳畔,"重建工期耽誤了,你我都擔不起責任。"
陳凡摸出兜里的黨費證,金屬黨徽在掌心硌出紅印。他轉身走向檔案室時,斜對面的土方公司正在卸下嶄新的工程機械,液壓臂在夕陽下畫出冷硬的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