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波紋
在09年之前,人藝院刊的銷量一向中規中矩,不至于無人問津,但也談不上暢銷,情形大抵和人藝普通演出的門票有的一拼,在徐容剛進入人藝的那段時間,院刊曾莫名的脫銷過一陣,但也只是一陣。
院刊創辦的目的并非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它的默認讀者是至少具備相關專業的大學學力。
而徐容發表的文章,一向以“懶”著稱,能用一個字描述的內容,絕不用倆字,別說對外行,對于水平稍欠的專業從業人員也極不友好,過去徐容發表文章,濮存晰往往會立刻跟上一篇評論,對其中的一些徐容理所當然以為受眾都能理解的艱深晦澀之處進行解釋。
但是這次濮存晰沒再發表評論,也就導致了哪怕是極為罕見的特刊,第一天也只在相對較小的范圍內傳播,就像在湖面上輕輕投下了一顆小石子,只靠近最中心的地帶,才激起一朵一閃而逝的浪花。
京城懷柔影視基地。
孔生穿著寬大的黑色T恤,戴著棒球帽,眼睛通紅地望著幾乎全場亂“飛”的工作人員。
劇組除導演組是他的人,各組的執行人員都是劉合平拉起的隊伍。
從他們交流的口音當中,孔生聽出了這群人的來歷,可是他不能理解,劉合平到底從哪找來偌大一個香港劇組?
從業幾十年,孔生對于香港劇組的效率早已有所耳聞,過去香港電影市場有限,制作方不得不把成本控制到極致,在資本的驅使之下,一個人往往至少要承擔三個人的工作,這也是為什么某些香港導演一個月就能拍出一部作品的原因。
他內心十分憎惡香港這種把人當作機器使用的劇組運轉機制,這簡直就是資本對人赤裸裸的剝削,但是另一方面,他更憎惡自己手下的組不具備比香港劇組更高的效率,以至于沒法卷死國內的同行。
影視本質上是商品,既然是商品,盈利永遠是首要目標,像徐容這種為了情懷豪擲一億的老板,不能算作商人,充其量只能說是個暴發戶。
不過這次暴發戶運氣有點好,《北平》尚未開機,就被他賣出了6億的天價,劉合平還給他找來了這么一個堪稱超級打工仔的香港劇組。
當投資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每降低1%的成本所獲取的利潤都是難以估計的。
過了一會兒,戴著墨鏡的鄭寶瑞來到孔生身邊,干凈利落地道:“孔導,一切ok。”
孔生低頭看了一眼時間,還不到九點四十,按照他原本的預估,應當十點半才能布置妥當。
盡管鄭寶瑞和他的大多數香港同行一樣,語氣中有一股淡淡的疏離感,但孔生并不介意,甚至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劉合平一個編劇都能拉起這么大的劇組,憑什么他孔大導就不行?
“好的,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