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袁應泰之死
更何況這里原本就是個大火坑,干的好了不一定撈到好處,稍微干不好肯定要被問罪。
如果陸誠判斷的不錯,朝廷十有八九會重新啟用熊廷弼。
不過,這件事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影響,比如那些投降后金的將士,可能不敢再重新回到大明。那些原本想投靠大明的草原人,也可能會倒向后金。
但這些都是小問題,對整個遼東構不成任何影響。
而且,以遼東目前的狀況,能夠養活自己的軍民已經很不容易,又哪來的糧食去養活那些外人?
不過,經歷袁應泰一世之后,陸誠心中也有了新的想法,及時調整了一下對未來的規劃。
按照陸誠原本的規劃,他是準備穩扎穩打,一步一步的壯大,在自己的勢力沒有徹底壯大起來之前,有些事情暫時不去碰,有些科技暫時先保留。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夠穩健,風險小。
現在木匠皇帝朱由校剛剛登基,崇禎皇帝的時代還離得遠,距離明朝發生大亂,也還有很長的時間,足夠陸誠搞發展。
但經歷了這次的事之后,陸誠就決定改變一些策略,必須要多處開花,加快發展,絕對不能把目光只投在遼東這一塊地盤兒上。
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狡兔也要三窟。
造反本身就是一件冒險的事兒,不能總想著規避風險,一味的求穩。
陸誠雖然是后世來人,但畢竟沒有干過造反這種事,之前最多的時候也就是管一個連隊或者一個特戰隊,也沒有干過這種白手起家,創立帝國的雄圖偉業。
故而,有時候的一些想法,也難免會顯得有些不太成熟。
不過,成功的人從來不是不犯錯,而是懂得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并及時改正。
所以,陸誠在接到其他總兵的傳信之后,一方面讓丁修帶著1000名騎兵四處巡邏,穩定自家地盤兒的治安。一方面開始盯上了沿海的的各個島嶼,并把目光投向了江南,甚至東南沿海。
既然正規軍的數量有限制,地盤有限制,頭頂的官銜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再次提升,那就換個思路。
像什么海盜啊,流寇啊,馬匪啊,能夠剿滅的剿滅,能夠收編的收編,能夠自己編的自己編。
反正現在朝廷也沒空管那些沿海的海盜什么的,遼東都爛成這個樣子了,水師就更不用說了。
沿海那么多的島嶼,也都是好地方。
遼東半島現在都是陸誠的轄制范圍,后市的長海縣也在陸誠的轄區范圍之內。
單單是長海縣,后世就是一個人口六七萬的海島邊境縣。
即便是現在的生產力水平,達不到后世的那種標準。
把那里的海島都利用起來,起碼可以養活個萬把人,外加一兩千駐軍。
之后還可以沿著沿海各島嶼,一路向南發展,甚至提前去東南亞搞搞事情。
相比于遼東,東南亞的土地更加肥沃,一年可以兩三熟,如果能夠在那里占一塊兒地盤兒,絕對是一個很好的糧食生產基地。
陸誠獨自一個人坐在書房中,面前擺著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手中的筆在紙上寫寫畫畫,規劃著未來的發展。
想要快速發展,就不能單單依靠現有的條件了,也是時候提升一下生產力,為工業發展打打基礎了。
而且,手下控制著四個衛所,也可以提前把燧發槍什么的搞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