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漫游影視諸天之旅 > 第425章 初到汴京

      第425章 初到汴京

      安排好家中事務之后,陸誠只帶著隨從來福,就趕往了汴京。

        從鄆城縣到汴京有三四百里的路程,倒也不算太遠,兩人兩匹馬,沿著官道走了沒幾天,就來到了汴京城。

        不得不說,這大宋朝雖然在武力上差了許多,但經(jīng)濟文化確實繁榮昌盛,汴京城的繁華絕對要勝于《繡春刀》世界大明的燕京城。

        “荷葉餅,新鮮出爐的棗箍荷葉餅。”

        “蝦肉包子,熱騰騰的蝦肉包子。”

        “棗糕蜜餞杏仁酥………”

        “剛出鍋的燜羊肉嘞…”

        聽著街上的各種叫賣聲,感受著周圍的市井繁華,陸誠身邊的來福也忍不住東瞅瞅,西看看,一副鄉(xiāng)下人進城的模樣。

        “莊主,咱這連著趕了幾天路,要不先去吃點?”

        “走吧,咱們也嘗嘗的汴京的美食。”

        來到一處人聲鼎沸的酒樓,要了幾個招牌菜,陸誠嘗了一下,的確比鄆城縣的酒樓強多了。

        這年代,炒菜也是剛剛普及沒多久,菜品的種類還不夠豐富,但一些大酒樓的廚師,水平還是拿得出手的。

        吃過飯后,陸誠徑直前往太學報到,遞交上州學的文書以及對陸誠品學的評定,辦完了一系列手續(xù)之后,陸誠就順利成為了一名太學學生。

        當然,此時的陸誠還只是太學的一名外舍學員。

        自從崇寧廢科舉后,大宋就采用了學院升貢的方法選取人才。學子先由縣學升入州學,再由州學升入太學。到了太學之后,再采用“三舍法”進行人才選拔。

        所謂三舍法,準確來說應該叫太學三舍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仁宗時期范仲淹提出的“四門學”。之后在嘉佑元年,歐陽修提出了以“三舍養(yǎng)生員”。后來王安石變法時,也提出了改革科舉,從學校中選取人才的建議。

        宋神宗年間,三舍法開始在太學中推行。宋徽宗崇寧三年,三舍法正式取代科舉。

        三舍法,就是將太學學生分為了外舍生、內(nèi)舍生、上舍生三等。其中,上舍生人數(shù)定為100人,內(nèi)舍生人數(shù)定為200人,外舍生不限人數(shù)。

        各州學府通過推薦或考試,將考生送入太學,成為太學的外舍生。

        太學每年會組織一場考試,由朝廷特派官員主持,對全體外舍生學員進行考核,考核成績合格且平時成績優(yōu)異、品行良好的外舍學員,就可以成為內(nèi)舍生。

        每隔一年,太學會舉行一場內(nèi)舍生升上舍生的考核,挑選成績合格,平時綜合成績優(yōu)秀的學員成為上舍生。

        太學學院內(nèi)部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月考,記錄學生的平時成績和品行表現(xiàn)。

        成為上舍生后,所有上舍生累計平時成績,再加上各方面表現(xiàn),又被劃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生學員的名單會被報給朝廷,朝廷直接分配相應的官職。中等生則是可以直接參加殿試,由皇帝面試。下等生可以直接參加“進士考試”,也可以選擇留校任教。

        而且,整個學院內(nèi)部還采用淘汰法,如果有學生在3次月考中不合格,就會被降舍,上舍生降為內(nèi)舍生,內(nèi)舍生降為外舍生,外舍生直接被淘汰。

        這種人才選拔的方案,極大的避免了科舉考試一考定輸贏的弊端,不光看最終的考試成績,還看平時的月考和品行表現(xiàn),能讓學院對學生有一個更清楚全面的了解。

        而且,這種人才選拔方式,還非常看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實際的從政能力,選拔出來的人才也更加有用。

        當然,任何制度都有好有壞。

        三舍法選拔人才,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都掌握在老師手中,也就滋生了太學內(nèi)部的腐敗現(xiàn)象,學生們?yōu)榱双@得一個更好的評價,都會千方百計的討好老師,老師自然也會偏袒自己看中的學生,各種徇私舞弊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

        陸誠在入學報到之前,就提前托人打聽了一下太學內(nèi)部的情況,了解了一些這里的潛規(guī)則,比如報到的時候給負責人送多少銀子,可以安排一個好宿舍,如何與任課老師打好關系等等。

        雖說所有太學學生由學院包吃包住,可住宿的宿舍也是有好有壞的,就看負責人怎么安排了。

        當然,陸誠在來之前,也已經(jīng)讓人提前在汴京買了一套小院居住了。

        后續(xù),史進還帶著鏢行的人,把平常服侍陸誠的人送到京城。

        即便是來上學,陸誠也是來享福的,不是當一個苦逼學生的。

        辦完所有的手續(xù)之后,已經(jīng)是傍晚時分,陸誠帶著來福在汴京城里四處閑逛,走到一處大院門前時,聽到內(nèi)部傳來的鑼鼓聲以及咿咿呀呀的歌唱聲,還有時不時的喝彩聲,陸誠頓時來了興趣,帶著來福就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