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紹安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一頁,己二、障持戒度。
我們修學菩薩戒法基本上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戒體,第二個是戒行。整個菩薩戒的戒體就是安住菩薩種性,也就是說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必須以菩薩種性來做為我們的出發(fā)點,所以這樣子叫做安住菩薩種性,也就是說我們安住在菩薩的戒體,依止這樣的戒體而生起菩薩的戒行。
菩薩的戒行是廣大的三聚凈戒,所謂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跟攝眾生戒,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攝善法戒。菩薩在生命當中不但是要斷惡,還要修習善根,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六種善根,這一科是講到持戒,我們要生起持戒的善根。對于持戒的體性跟相貌我們看《補充講表》第三頁:
附表二─持戒度
(一)持戒自性
持戒度我們分成兩科來說明,先看第一科的持戒自性。什么是持戒的體性?以下我們根據(jù)《菩提道次第略論》來說明:
遮止損他事,令意起厭離之思者,謂之戒。是以律儀戒為主,增上而作也。以彼思之串習,而成上上圓滿戒波羅蜜多,非謂于外能令有情胥離損害之門。《入行論》:從得遠離思,說戒到彼岸。
─《菩提道次第略論》─
首先我們把什么叫做持戒、這個持戒的體性作一個扼要的說明。說是「遮止損他事,令意起厭離之思者,謂之戒。」所謂的持戒,就是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應(yīng)該先遮止損害一切眾生的事情,使令我們對損害眾生這件事情內(nèi)心生起厭離之思,這個思就是造作,這就是所謂的持戒。
在菩薩戒戒的定義就是:我們剛開始先遮止去損惱有情。諸位我們應(yīng)該知道,菩薩戒的自體在菩提心,就是說你菩提心失掉以后,你其它的善法已經(jīng)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因為這個善法已經(jīng)不能再趣向無上菩提了。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就是你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大悲心的基礎(chǔ)在不損惱有情,所以我們學菩提心的第一步,你先跨出的第一步就是不損惱有情。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當然有情眾生每一個生命體都承受他個人的業(yè)力,換句話說,他可能也會有一些痛苦,每一個眾生都有他苦惱的果報,但是這個苦惱不是我們引起的,不是我們引起的。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對于損惱有情的事情能夠產(chǎn)生厭離,這個地方的厭離是關(guān)鍵點,就是我們能夠產(chǎn)生一種調(diào)伏對治的能力,對損惱有情這樣的一種情緒我們能夠克制自己。「是以律儀戒為主,增上而作也」,這個就是關(guān)鍵點,重點在這個地方。
就是說菩薩的行持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但是你一定是以攝律儀戒做基礎(chǔ),我們有志于行菩薩道一定要注意這個觀念。就是說你剛開始學習菩薩道,你不要急著去度化眾生,當然我們對眾生有一種希望他離苦得樂的意樂,這個是要趕快栽培起來,但是你不要馬上付諸行動。
我一開始出家、剛開始發(fā)菩提心,我做什么事呢?你要做一些調(diào)伏自己的工作,也要把你內(nèi)心的情緒稍微整理一下,因為菩薩道最忌諱的是瞋、慢、嫉,瞋心、慢心、嫉妒心,如果我們在開始度眾生之前沒有先把自己的瞋心、高慢心、對眾生的嫉妒心調(diào)伏,而直接去度眾生,就會引生很多很多的過失,甚至于對整個佛法的住世、對度化眾生會產(chǎn)生更加負面的影響。就是你這個負面的情緒會隨順你善法生起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就染污了你的菩薩道。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所謂的持戒就是你剛開始要調(diào)伏你內(nèi)心的瞋心、慢心、嫉妒心這種負面的情緒,你對于這種負面的煩惱要生起厭離,厭離的功能,這是持戒最基本的一個基礎(chǔ)。「以彼思之串習,而成上上圓滿戒波羅蜜多,非謂于外能令有情胥離損害之門。」剛開始我們必須要去串習,就是去修止觀,來思惟瞋心、慢心、嫉妒心的過失。
假設(shè)我們今天在剛出家修行的時候,對內(nèi)心的瞋、慢、嫉不加以調(diào)伏,以后我們做再大的功德,這些功德都會變成一種過失相,我們對于這樣的過失要一次一次的思惟來厭離它,慢慢的就成就一種究竟圓滿的戒波羅蜜多,從一種對于瞋、慢、嫉的調(diào)伏,慢慢生起清凈的大悲心,然后再付諸行動,這樣子你所有的善法都跟無上菩提相應(yīng),都不夾帶個人的私欲,這樣子的戒法就是所謂的到彼岸,就是成就大般涅槃彼岸。所以持戒的定義不是約著外境,能夠使令有情都遠離損害,是約著你內(nèi)心當中對眾生的損惱,這一部分的過失消滅,安立做持戒。
以下宗大師引《入行論》作引證:「從得遠離思,說戒到彼岸。」就是說從我們內(nèi)心當中能夠產(chǎn)生對損害眾生的遠離,以這樣的內(nèi)心的造作來安立你這個戒是圓滿到彼岸。
在這一段里面宗大師也提出一個例子,說為什么戒是安立在內(nèi)心這種遠離損惱眾生的功能,他說:佛陀戒波羅蜜圓滿,但是無量無邊的有情還是在苦惱當中,換句話說眾生是不是離苦得樂,跟佛陀的戒波羅蜜是沒有關(guān)系的,因為戒波羅蜜一開始的定義是約著菩薩本身內(nèi)心當中一種不損惱有情的功能生起,眾生自有他的業(yè)力。
印光大師在《文鈔》里面講一段公案說:有一個居士,這個居士以前是一個政府官員,退休以后來親近印光大師學習凈土法門。有一次他去關(guān)房見老人家,請老人家開示,印光大師請他喝茶,要走之前這個居士就把剩下的半杯茶隨地倒掉了,印光大師就訶責他說:你有多大福報,你這樣子的折損這些水!這個老居士他也是學佛的,學佛人明白道理,他就慚愧自我反省,回來以后就把這件事情寫在報紙上公布出來,贊揚老人家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