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盜賊的故事
曾有想要跟主流社會唱反調的游吟詩人們寫過關于盜賊關于亡命之徒的故事,在那些故事之中他們將盜賊歌頌成為劫富濟貧不畏強權的英雄人物,他們的生活是伴隨著歌聲的,是充滿了自由的。
但這就像其他的很多故事一樣,扯淡的成分遠比事實更多。
真正的盜賊絕對不會做劫富濟貧這種事情,因為富有的貴族或是大商人不是他們招惹得起的。本就是為生活所迫才選擇了這種十分冒險的工作,又怎么可能去冒丟掉小命毀掉一切的風險只是為了完成一次善舉。
誠然,他們并不算得上是極惡,也絕對不是像官方宣傳的那樣是“天生的惡”,但所謂的善與惡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不存在相對性的。
它們是黑白分明的兩個對立面。
在主流社會眼里,這中間不存在任何的緩沖區。
巴羅很早很早以前就認清了這一點,這也是他從不做什么善舉的原因。
以盜賊的標準而言,他是個異類。
操著一副標準拉曼語,年近四十的巴羅有著拉曼人少見的棕色皮膚。留著一個大光頭身高一米八七的他即便是放在北部也算得上是中等身材,而在身材普遍較為低矮的南方,配上那一身肌肉已經能算得上是個頂個的好漢了。
這樣的人更適合在軍隊當中做一個百夫長或者干脆成為一名騎士,但盜賊業界的第一行規就是不問出處。
人們追隨他,尊他為盜賊團的領袖,因他行事果決不拖泥帶水,并且熟悉貴族們的痛點,懂得趨利避害。
并且行事有一套自己的準則。
“我們不是善人,不做自我安慰的善舉,因為也不會有任何人買賬。但我們行事只為生存,只取自己所需,不貪心,不進行人身傷害,因為這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復仇。”這是巴羅常常對那些追隨他的人說的話,也是他那強大的領導能力和凝聚力的核心。
盡管并不是所有人都買賬,但大部分的盜賊都還只是普通人。強詞奪理也好,自欺欺人也罷,他們需要一些信條來約束自己,維持自我避免淪為亡命之徒。
就這樣,數年時間內,聽聞巴羅名聲許多人前來加入令盜賊團壯大了不少,但樹大招風,為了避免團體過大引來帝國軍隊的針對性圍剿,他們在今年秋季伊始時分朝著更加偏遠的南方移動了大本營。
而當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總算到達這邊本地以后,第一次的“工作”就遇到了挫折。
搶劫的對象是一支三輛馬車規模沒什么油水的商隊,由于人生地不熟即便一開始進行的是小規模行動他們也還是跟本地的盜匪合作了,而沖突,就源于搶劫成功之后那幾名本地盜匪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