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道之所存

          而宦官無學術、少德行,亦為名士所鄙,以為壞國事者皆此輩。

          抗憤一起,互為聲援,宦官奏之結黨,史雖謂之誣,實則不誣。

          然天子處事,亦失切當。桓靈二帝全信宦官,禁錮黨人,興起大獄,士大夫就死者如牛羊,海內涂炭。

          士風元氣,亦自此傷。所害者,又豈東漢一代哉?

          自黨錮之后,再至高平陵之難,東漢名士一變,成魏晉名士。

          老莊興起,玄虛為上,海內士大夫競祖浮華,不念國事,遂使五胡乘間而入,神州陸沉。

          推其禍亂之始,皆黨錮發其源也!”

          蕭寶月說完,一吐胸中濁氣,看著王揚,等待他點評。

          王揚放下酒杯,緩緩道:

          “讀史想讀得高明,有兩點尤為切要,一為史學,二為史識。

          史學即史之學問。學問不夠,于職官、兵制、地理、國政之理路變化皆茫然,讀史便只能讀故事,而不知其他。

          且學問不限于史部一目,若學問廣博,則所見者廣,至于一詩一字,皆可與史參證,譬若劍術至極,則草木竹石,皆可為劍。

          如讀《史記·項羽本紀》‘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無學問之讀法,則嘆其文辭之美,項王英雄末路,至多質疑其真偽。

          而有學問之讀,則可于此見當時撰史之習慣、楚歌之體式、漢時流行之美學主題與詩體之發展。即是‘項羽本紀’四字,便大有文章在。

          有學問之讀,以肚中十書,而讀一書中之一卷,故讀畢一卷,可當十書用。

          無學問之讀,讀一書便是過字一遍,故讀畢一書,只當讀此書中之一卷。

          見者大小,由學問深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