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溫泉假日
——————
注:①當時尚書仆射也稱宰相,所以蕭鸞雖然還沒做到尚書令,已有相名。對南朝宰相稱呼感興趣的可以參看祝總斌先生的《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②熊會貞注《水經注》:“《初學記》引《荊州記》:‘佷山縣出溫泉。’又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記》,佷山縣有溫泉注大溪,夏才暖,冬則大熱,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水多愈。”(《水經注疏·夷水》)
李賢注《后漢書》引《荊州圖》曰:“夷陵縣西有溫泉。古老相傳,此泉元出鹽,于今水有鹽氣。”(《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
此時夷陵、佷山二縣都屬荊州宜都郡轄下,所以小胖說“宜都二湯”,湯就是湯泉的意思。
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言:“溫泉療疾之風氣,本盛行于北朝貴族間。唐世溫泉宮之建置,不過承襲北朝習俗之一而已。”此論在學界很是流行。所以有專門論述北朝溫泉的學術成果,可于南朝溫泉則無人措意。
但其實南朝溫泉也有不少,并且也有療疾之觀念。比如之前小胖提到的佷山泉。只是一來數量不及北朝多,二來文獻不集中,所以顯得零散不成體系。
Ps.可能有的讀者會好奇,為什么我在尾注和【作者說】里引用史料時,有時會轉引。比如《后漢書》引《荊州圖》云巴拉巴拉,直接說《荊州圖》云不就得了,干嘛要加《后漢書》呢?
文獻轉引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文獻如今已經佚失,只能托他書而傳,比如《初學記》引《荊州記》,荊州記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我們引用的這條《荊州記》是被保存在《初學記》里的,那么我們現在引的就是《初學記》的轉引版本,而非原始版本,所以要寫明出處,方便核對和比較。這是不隱其始。
第二、有前輩學者進行過學術性的總結,比如熊會貞注《水經注》時拈出《初學記》引《荊州記》云云,我們既然看到了不能假裝沒看到,轉而自已直接引用《初學記》,這就是隱了前輩學者的功而為已用,雖然算不上剽竊,但也接近了。所以要寫明從哪個學人的哪本書上引的,這是不隱其功。
第三、古籍中引用了某書,比如《淵鑒類函》引《皇明政要》如何如何,我們因為不知道《皇明政要》現在是否存在,又或者不便亦或懶得去核對《皇明政要》原文,所以轉引,雖然略嫌疏懶,但勝在老實,保持學術引用的透明性和誠實性,這是不隱其源。
本書尾注涉及引用的情形,或一或二。【作者說】里專列古文獻,所以那里面涉及到的轉引,都是第一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