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插手賣鹽
陳慧怎么就護著大地主和大老板呢?陳乾琢磨不透,干脆決定親赴揚州,查查陳慧到底還活蹦亂跳不。
對付一個現代人,陳乾得好好盤算盤算,但要是陳慧不在了,他就有的是招數。
打發走了鄭耀宗,陳乾馬不停蹄奔揚州去了。
這次,他吸取了云陽的教訓,沒走水路,而是坐車在陸地上跑,從云陽出發,沿著壽州道,穿過阜陽,到了淮安,再拐到泰州,最后直達揚州。
原本計劃從鄂州走,沿著長江北岸溜達到揚州,可時間緊迫,陳乾可不想拖沓。
這會兒已經是夏天,從云陽四周的情況看,他的心開始打鼓。這天下,遠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貧困才是老大難。
咋提高產量,咋讓老百姓吃飽飯,這才是頭等大事。陳乾腦子里有幾樣寶貝:紅薯、土豆、玉米,這仨可是吃食的大功下官。
這玩意兒貌似都是外來的,明朝才傳進來,要是自己能從海邊撈到這些寶貝,那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想出海咋辦?當然是造大船,他總不能跑到青海去造船吧,造大船得去海邊。
原計劃一路狂飆,但侯爺出行,哪有那么簡單。
陳乾倒是挺低調,隨行的只有三千多人,全是兵哥哥,貼身侍衛也就幾百,還下了命令,沿途官府不準迎接,也不用特意準備休息的地方。
陳乾一行人安營扎寨,地方官只負責補給。
這一路上,陳乾發現大明最頭疼的不是產量低,而是老天爺不給力。為啥后世沒這么多自然災害,這會兒咋就這么頻繁呢?
洪水、旱災、蝗蟲、霜凍、冰雹,隨便哪個都能讓莊稼減產。
朝廷的稅收本來就少,還得救濟災區,修水利,鋪路。
實地考察一番,陳乾才意識到,自己之前那個取消徭役,改由官府采購付錢,完成國家工程的命令,簡直是天真加草率,這巨大的開支誰扛得住啊。
這就是為啥太后修個云陽宮,建個萬象神宮,就能鬧出那么大動靜,因為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
陳乾還沒走到濰州到鹽州這段路,心里已經數落自己犯下的三大糊涂:第一,貿然廢除天下的徭役;第二,推行募兵制;第三,要取消租庸調制度,這完全是在沒摸清情況下的瞎指揮。
這下可好,他跟王勇有得一拼。幸好他因為陳慧的事兒要去揚州,半路上看到了現實的殘酷,要是硬著頭皮推行那些政策,估計下場跟王勇也差不了多少,想想都后怕,汗毛都豎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