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重生之AI教父 > 第14章 萬事俱備

      第14章 萬事俱備

          再說的淺顯一點,假設原本的操作為f(x),ResNet就是把計算過程從f(x)改為f(x)+x。

          這也是孟繁岐最早與付院長討論的內容之一。

          這種不帶任何參數的支路鏈接,直接把操作前的內容加到操作后的內容上,是深度網絡突然能夠在上千層的深度下收斂的秘密所在。

          在此之后的幾乎所有AI文章,都很難繞得開這個思路。愷明本人單就這一篇文章,就在六七年的時間內收獲了十五六萬的文章引用。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天文數字。要知道即便是NatureCellScience三大世界級頂刊常客,著名華國美國雙料科學院士抽出一個來,至今為止所有文章的總引用數量加在一起五萬多都算是多的了。

          當然了,單以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來評價文章的水平和作者的水平是有失偏頗的。

          很多基本學科曲高和寡,看得人少寫得人也少。引用自然就上不去。

          但就AI這個實用性實驗性比較強的學科來說,內部去對比的話,引用的多少含金量還是相當之高的。

          大家只會用代碼投票,有價值的東西會一直迭代下去。有利于自己模型在任務上性能提升的技術,則會被一直引用下去。

          學術界一直有這樣的說法,搞理論的和搞實驗的兩邊相互看不起。這倒也不是無中生有。

          愷明憑借幾篇代表作奠定自己歷史地位后,就總有個別人喜歡說什么“ResNet的思想早就有人提過了”,“幾十年前的東西不算什么新東西”,“這篇文章也就是流量大罷了,和流量明星是一樣的”。

          酸味都要溢出屏幕了。

          孟繁岐不是沒讀過一些理論類的文章,但他個人覺得新時代的AI,P話誰都會說,代碼寫出來才是本事。你說幾十年前就有的東西,怎么不寫一個ResNet突破人類水準呢?

          ResNet的核心代碼難寫嗎?不難的。

          基于阿里克斯的框架,只需幾個小時的時間,他就可以基本復現出ResNet論文中的所有結構。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