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七星異獸棺
我拿著洛音的手機走向趙大寶,打開相冊給他看,他這才發現自己誤會了,連忙表示要過去看看那究竟是什么。
等我們小心翼翼地靠近時,并沒有發現任何幽靈的身影,但卻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樹上竟然懸掛著七口黑色的棺槨。
每口棺槨都被手腕粗的鐵鏈固定在相同的高度,圍繞著樹干形成一個圈,靜靜地懸在空中。
“這到底是什么樹?怎么還長出了棺材果?”趙大寶驚訝得合不攏嘴,隨后興奮地說:“快拍幾張照片,就在這棺材下面,這絕對能成為吹牛的經典素材。”
我沒有理會他的話,洛音似乎也被其中最大的一具棺槨所吸引。
從排列上看,其他六口棺槨都圍繞著中央那口最大的棺槨,而這些棺槨其實都是以大樹為主體,形成了所謂的“棺套”。
在古代的林家摸金秘術里提到,這是七星棺的一種,它們各自占據了一個穴位,吸取穴中的龍氣并過濾雜質,最終將最純凈的龍氣傳送到主棺內。
此外,這也是一種樹葬方式,它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還將死者與樹木融為一體,象征著生命的延續和精神的升華。然而,根據我對相關葬禮文獻的研究,這種樹葬主要出現在我國東北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
樹葬的形式多樣,包括風葬、掛葬、空葬和懸空葬等,在封建社會靈魂迷信概念產生之前,古人認為把尸體遺棄于荒野,就如同動物對待同類尸體的方式一樣。
《周禹·系辭傳》中有記載:“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這反映了在靈魂觀念尚未成熟的時代,人們對尸體處理的態度。
自古以來,人們對靈魂的想象催生了種種葬禮習俗。人們基于對靈魂與尸體關系的理解以及對死后世界的幻想,設計出不同的葬法。
這些方法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旨在保護遺體,如土葬、防腐葬和懸棺葬;另一類則意在消解遺體,像火葬、風葬和樹葬等。
樹葬作為一種獨特的喪葬方式,在中國歷史上早有記載。據《魏書·失韋傳》描述,失韋國的人們會將去世父母的遺體置于林中的樹上,并由子女哭泣三年以表哀思。
同樣,《周書·異域上》也提到莫奚族使用葦編包裹逝者并將之掛于樹上的風俗。
現代意義上的樹葬,則是將逝者的遺體埋于樹下,使其自然分解后成為樹木的養分,實現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這種方式得到了不少地方的支持,因為它不僅避免了高價墓地的需求,還解決了傳統土葬占用耕地的問題。相較于只能暫時緩解土地壓力的火葬,樹葬被視為更加可持續的選擇。
我們的探險旅程中遇到的情景似乎是某種懸掛式葬法的一部分。
趙大寶讓洛音為他拍攝照片時,我甚至有種錯覺,好像我們不是來探索古墓的,而是游客。但那八口異常的棺材迅速將我拉回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