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灰爐鎮(zhèn)軍械工坊與蜂窩煤
原先一天到晚待在修道院里唱經(jīng)抄書的僧侶們,被霍恩從清凈的宗教工作中剝離出來,強行投入一個個工坊。
口口相傳的管理知識和軍械設計,就從這些原先不事生產(chǎn)的僧侶們筆下,變成了更有效率的規(guī)章制度。
沒有第一時間上二樓去找老爹,哈爾金先是站在中央車間觀察起打造的場景來。
白色的水蒸氣從藥缸中升騰而出,軟化的金屬散發(fā)著瑩白的光澤,每一錘落下,都會撿起一片瑩白的火星子。
而在藥缸之下,則是一塊塊如同蓮藕般形狀的泥煤,這就是圣鑄部推出的嶄新形式的蜂窩煤。
這種蜂窩煤是將泥煤曬干后,磨成粉末,然后再用黃泥土黏合在一起。
每塊蜂窩煤都會鉆出幾個孔眼,這樣火焰和泥煤本身就能接觸更多的空氣,燃燒更劇烈。
由于與空氣接觸面積大,而且不易散架,配合上專用的蜂窩煤鐵爐,8塊蜂窩煤就能解決一天的燃料需求。
這種方法早在秋暮島時期,就由圣孫霍恩提出,一經(jīng)使用飽受好評。
不僅方便,而且燃燒效率更高,價格還更便宜。
每噸蜂窩煤的價格是18到20第納爾,而每噸木柴的價格大概在26到28第納爾。
盡管開放山林后迎來了降價,可木柴的價格還是維持在20到22第納爾左右。
但問題是一百磅蜂窩煤大概能用半個多月,而一百磅木柴都用不到一周。
正因木柴等燃料價格的昂貴,千河谷人才會將米果和小麥混種。
盡管由于氣候原因,小麥產(chǎn)量較低,但小麥面粉烤制的面包相對于頓頓需要蒸煮的米果來說,更加劃算。
如果蜂窩煤能推行開來,那么農(nóng)業(yè)上就可以廣泛種植更加高產(chǎn)的米果,郎桑德郡的農(nóng)業(yè)將會迎來又一次的飛躍。
盡管每噸蜂窩煤只賣18到20第納爾,可相對于他們低廉的成本來說,泥煤工坊仍然能賺取接近一倍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