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章 老虎尾巴
再收集一些病例,楊平就準備再次發表一篇論文,專門論述自己這套新理論新方法。
這套理論,將是繼脊柱側彎CD三維矯形之后,更大的一次創新。
論文井噴的時期也很快到來,楊平之前投稿的論文將陸陸續續見刊,《膝關節多韌帶重建的平衡調節》《肩關節多向不穩重建的平衡調節》已經在AJSM發表。
而余水蓮病例,盧鋼的病例,作為病例報道,也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成功發表。
《創傷外科手術系統工程應用》、《血管精確選擇阻斷在創傷外科的應用》、《創傷死亡原因及救治分析》稍微遲一些,已經手稿排期,尚未發表。
《一種新型兒童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方法應用》再一次投稿AJSM。
一年之內,在這些醫學頂級雜志上爆米花般發表論文,胡國林教授簡直不敢相信。
面對這個六歲的脊柱側彎病人,再高明的截骨矯形似乎并不適合。
沒關系,楊平還有一種方法,只是缺現實中的病例,這種方法不需要截骨矯形,只需要將一套矯形器植入病人的體內,它可以持續精確地對畸形做反向調解。
利用伊里扎洛夫的牽張成骨理論,在這種張力下,椎骨和軟組織會慢慢發生形變,最后回到正常的姿態。
其實伊里扎洛夫理論已經在四肢畸形中得到廣泛地應用,以秦泗河為代表的矯形外科醫生,將外固定架應用于四肢畸形的矯形,不開刀便可以完成畸形的糾正,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而楊平就是要設計一套這樣的內置矯形器,來矯正脊柱的畸形。
這將又是一次首創。
空間實驗室的存在,讓這些首創出現便是成熟。
只不過每一次實驗會耗費大量的積分,否則楊平的創新腳步會更快。
所以他必須不斷地挑戰現實中的高難度手術,以獲取積分,維持系統空間的運轉。
一圈房查完,胡教授都替楊平感到壓力山大,不說其他的病人,光這幾個脊柱側彎的已經令人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