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造橋

      這也是許多外資公司的操作,在制造業的圈內不是什么秘密。

      而卡特彼勒之所以這么做,就是希望逼迫徐工退出合資公司,從而達到獨資的目的。

      之后的幾年,卡特比例利用增資擴股等方式,不斷的增加自己的股權,而徐工的股權比例則從40%,被稀釋成了%。

      最終卡特彼勒干脆就圖窮匕見,要求徐工退出合資。

      這家合資公司,就是未來的徐挖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好在徐工自己也有兩首打算,在成立合資公司的同時,徐工一直在自行研究挖掘機。

      徐工退出合資企業后,便開始推出自己的挖掘機,最初只是小型挖掘機,然后進一步過渡到中大型挖掘機,最終反倒是成為了世界排名前幾的工程機械企業,有實力卡特彼勒叫板。

      而卡特彼勒又想要市場,又不肯出技術,最終使得他們在中國投資的眾多企業,大部分淪為生產零部件的工廠。而諸如徐工、三一、中聯等中國企業崛起以后,反倒成了卡特彼勒的競爭對手。

      外國工程機械企業在海外并購當中,一直以“絕對控股和控制品牌”為游戲規則。

      其實這種手段,當年在日本,卡特彼勒就用過,而且他們下手的還是著名的三菱重工。

      當初卡特彼勒投資日本的時候,跟三菱重工的合資企業,各占50%的股份,沒過幾年卡特彼勒的股份就變成了67%。

      而這也拖延了三菱重工在工程機械領域的擴張,使得小松制造、日立建機、神鋼建機等企業后來居上,在工程機械領域超越了三菱這個而老大哥。

      李衛東很了解外資企業的尿性,知道他們絕對不會把核心技術帶到中國來的。像是德國大眾那種,肯把十幾年前的技術搬到中國來的,已經算是良心企業了。

      因此對于沃爾沃的投資,李衛東并不著急,只要沃爾沃沒有帶來核心技術,那中國的企業就還有競爭的空間。

      更何況李衛東還有第二手準備,他早已經針對沃爾沃,設下了一個大圈套。

      現如今,沃爾沃的部分零部件生產線已經搬過來,李衛東的計劃也要開始實施了。

      ……

      在秘書的帶領下,李衛東走進了李忠偉的辦公室,此時的李忠偉正在低頭批閱文件,他抬頭看了李衛東一眼,開口說道:“李董事長,先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