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安然不可能倒閉的
“合作共贏”大概不會出現在美國的字典里。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美國人眼中,就是我賺了你兩百!
在這種零和思維的加持下,安然公司沒有答應印度的要求,他們寧愿發電廠不運作,擺在那里慢慢荒廢掉,也不能降低電價。
美國歷史上很多州都出現過電力危機,大概也是這種零和思維造成的。
當用電量增大的時候,中國人應對的方法是加大電量供應以滿足希求,而美國人應對的方法則是漲電價。
電力作為一種商品,需求量增加了,那么價格必然得賣的貴一些,如果我還是按照原來的價格賣,那豈不是賣虧了?
這里說的賣虧了,并不是虧本賣,而是沒有賺更多。
在零和思維當中,我本來能夠賺更多,但是最終沒有賺到那么多,就是我吃虧了,這絕對不可以!
谷閄</span>美國人是零和思維,只能做我賺你虧的買賣。
而印度人則是只能讓我賺你的,不能讓你賺我的,為了避免讓你賺到我的,莪寧愿不賺,甚至吃些虧都可以。
印度對于外國投資是開放的,但開放的前提是,你來投資可以,但是你不能賺我印度的錢。如果你是來賺印度錢的,那不好意思,印度不歡迎你!
投資者又不是傻子,不讓我賺錢,那我干嘛要來投資,做慈善么?
最終結果就是,投資者放棄印度市場,印度也失去了一筆投資,雙輸的局面。
就比如印度鐵路公司曾經為了改造印度一條鐵路,發布了招標消息,最終是一家中國企業中標。
印度不想讓中國企業賺這筆錢,于是找了個理由,直接取消了這次競標,然后又重新開始招標,并且加上只有印度公司才能競標,他們要把賺錢的機會留給印度人自己。
結果印度公司的技術根本就達不到工程要求,于是乎幾年過去了,這個項目現在還在原地踏步。
類似的事情,印度還干過不少,特別是在貿易方面,動不動就弄一個禁令,或者增加關稅,美其名曰要用這種方法,逼迫企業去印度生產,帶動印度的工業能力。
然而印度要原料沒原料,要運輸沒運輸,工人還懶,企業要去投資,真就去做慈善了,結果就是企業收益減少了,印度也沒商品可用。印度用自己吃虧的方式,成功的損害了別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