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江東
這個說,當年淮上抗金的時候他們家就想支援了,但官家勝的太快,沒來得及,然后一直后悔,都后悔七年了,希望官家給次機會,他家能出三千套軍衣,做好的軍衣,不是布;
那個說,每一期邸報出來,我們寺里都要組織學習的,早就領會官家的指導方針了,但因為寺里窮,也隔得遠,素來報效無門……沒別的,今年剛剛秋收,恰好有五百石新米入庫,不如直接發給官庫,明年還有五百石……除此之外,甚至還能聯絡其他寺觀,給官家此行的隨行士卒準備在揚州屯駐的軍糧;
還有人說,他家里既沒糧食也沒衣服,只是在運河跟長江上走船,正好看到官府的官船殘破,愿意捐三艘烏漆大肚船出來給官府,好方便南方往北面運送官糧……
對這些知道感恩的揚州士民代表,趙玖當然是感慨不停,出衣服的,比出鴨子的待遇還高一點;出糧食的大明寺高僧,直接御賜了法號,還讓大明寺得了揚州城內青苗貸的獨家網點;送三艘大肚子船的,因為本身是揚州本地的才子,更是直接被點了同進士出身,收在御前做了個秘書郎……就是不知道是真的千金買馬骨還是回到東京就送到軍中。
但不管如何了,隨著這建炎御鴨的上場,那層窗戶紙被點開,宴席瞬間活躍了不止一個檔次,端端是與民同樂。
而接下來幾日,這位官家如法炮制,只是每日接見兩淮士民子弟,今日吃個進貢的肉松(肉松就是這年頭被發明出來的),明日吃個進貢的海貨,后日去大明寺敲個鐘題個字……當然了,肯定要順便做些類似于御鴨那種買賣……反正是停在揚州不動了。
只能說,好在揚州是如今天下數得著的大城,而太后在揚州又居住了六七年,行宮什么的都還在,軍隊也有地方安置,再加上趙官家做派擺在那里,便是肉松吃一次也就不再理會,無論怎么著都跟奢靡扯不上關系……可即便如此,漸漸的,還是有些不好的風聲傳來,都說這位官家辛苦久了,難得來到這等風華之地,一時有些此間樂不思蜀的意味。
于是乎,到了八月下旬,隨著杭州坐鎮的使相呂頤浩再度遣使請官家南渡,而官家依然沒有動身渡江之意,這下子,到底是讓不少人覺得焦躁起來。
八月廿五,有江陰文士李韜、蘇白二人渡江來到一水之隔的揚州,伏闕進言……內容駁雜細致,既有勸官家親賢臣、遠小人之說,又有建言合東南大舟北向直取幽燕之論,還有勸官家更改官制的……對此,趙官家接受了他們的文書,卻沒有接見這些人,而是讓押班邵成章明白以告,待他渡江之后,自會合東南使相呂相公,召開針對東南的政治座談會,屆時東南士民皆可當面言事,但他既在揚州,便只談風月、吃美食,不論政事。
兩名文士無奈,只能重新折返回一江之隔的江陰。
然而,話雖如此,一直到九月初,卻還是不見趙官家南渡區區一江之隔的東南,而東南官民也都愈發躁動起來。
話說,這一日乃是九月初九重陽佳節,各處達官顯貴、士人百姓皆出城登高。
而杭州城西北五十里余杭縣境內有一山,喚做徑山,山上有一寺,喚做徑山寺,此寺乃是東南禪宗五院之一,雖說此時遠不及揚州大明寺那般顯赫,但也是三百多年的古剎,千余僧眾、數百僧房的大院,更兼此山處在東南繁華之所,所以自然是余杭百姓登高之首選。
不過,都來登高,待遇卻是截然不同的。
附近退休的大員上來了,那一定是主持親迎,獨門小院清掃干凈;捐過大筆香油錢的富戶到了,也一定有知客僧小心接待,讓來人如沐春風;至于尋常善男善女來了,若不捐些錢財絹帛,卻是不好進去喝杯茶水的……須知道,這徑山寺的茶葉本就是是東南名茶,一塊茶餅拿出去要等重黃金才可以換的。
當然了,也有一些例外之人……比如說一些在東南頗有說法的著士才子,學生名儒,雖然一點香油錢都不給,可若是不給人家備好茶,掃好房,說不得出去就要編排你徑山寺狗眼看人低,到時候傳揚出去,莫說退休的大員不來了,怕是連帶著連茶葉都不好賣的。
不過,這其中,若是無垢先生張九成來了,卻是意外的不需要知客僧小心伺候的,因為此人但凡上來,都是要尋中原來的大慧和尚的。
今日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