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支柱產業
國企所得稅改革以后,企業可以留下一部分利潤,福利房也演變成企業出大頭,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再到后來干脆就是企業全部出錢,政府不再給予補貼。
單位自籌資金建福利房,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全部由企業出錢,房子建好以后,職工按照級別、工齡、年齡、家庭人口、有無住房等一系列標準進行分房,各單位的條件不同,但總的來說還是吃大鍋飯。
后來又出現了職工出一部分資金,單位出一部分資金的形式,相當于是職工花很少的錢,就能買到一套房子。
有些效益不好的企業拿不出錢來,干脆就讓職工出全款,不過這個全款主要是建筑費用,土地一般還是單位出的,所以建房成本也比商品房低很多,依舊可以算是福利。
1998年,國務院決定停止實施了四十多年的分配福利房制度,推行住房分配的貨幣化,也就是讓大家買商品房。
這個政策在1998年7月1日正式實施,在此之前興建的福利房,到了2000年的時候,基本都分完了。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后,房子便成為了中國人一輩子當中最大的一項消費。
房產歷來是與金融脫不開干系的,一套房子那么貴,不靠貸款的話,怎么能買得起!
因此早在1992年,國內的銀行就開始了個人住房貸款的業務,中國第一筆的個人住房貸款,是建設銀行的上海分行,在1992年5月發放的。
到了1994年的時候,《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發布,從按時起房屋貸款在中國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1997年發布的《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將房屋貸款的最高比例定位70%,當時的貸款年限最高為20年,1999年又上浮到25年,隨后又改為了30年。
谷</span>1998年4月,國家正式推出了《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自此后個人住房貸款全面的開放。
然而在那個時代,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貸款買房卻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當時的中國人并沒有超前消費的概念,大多數人還是熱衷于儲蓄。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提前把后半生的錢花掉買一套房子,簡直是不可思議!甚至很多人覺得,去銀行貸款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因此早期辦理房貸業務的人,基本都是江浙一代的生意人。江浙人那種敢拼敢闖的性格,讓他們成為中國首批的房奴,也讓他們吃到了商品房的第一波福利。
除了傳統觀念制約之外,九十年代的時候,個人住房貸款的條件而已比現在嚴苛的多。以當時的貸款標準,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的。
舉個例子,當時國內還沒有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但是很多單位會給職工發放住房補貼,而銀行在審批貸款的時候,就會將申請人有沒有住房補貼,當成是否批準貸款的重要因素。
如果單位里有住房補貼,那么申請住房貸款就比較容易,而如果單位沒有住房補貼,申請住房貸款就比較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