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自主創新之路
中國也有可能因為有日本的先進技術,從而減緩了科研的自主創新腳步,最終很可能形成科技全部依賴日本的情況。
這不是危言聳聽,中國搞了這么多年的自主創新,可現如今很多高科技領域的設備或者材料,依舊需要依靠日本。
若是當年日本真的把他們的科技毫無顧忌投入到中國市場,靠著一步領先,步步領先,而中國企業自己追不上,又習慣了日本提供技術,那么中國現今的科技領域,真的會被日本全面掌控。
慶幸的是,有一個《瓦森納協定》,日本不能把他們的高科技帶到中國來,沒有足夠大外部的市場,日本的科技就不能保持持續發展,最終只能慢慢淪落為吃老本。
作為一個缺乏資源的島國,失去了科技優勢,經濟也必然會陷入衰退。
與此同時美國則利用自己龐大的的本土市場,將科研成果投入應用,獲利后再投入科研,實現了科研的良性循環,然后迅速的與日本拉開了差距。
三十年前,日本的科技還可以跟美國匹敵,而三十年后,日本無論從研發,企業基礎、科研指標、專利數量、科技產品創新等,全面落后于美國。
看看美日兩國的股市就知道了,美國市值前幾位的公司,由汽車企業、到金融企業,再到科技企業,三十年來換了好幾茬。而日本市值前幾的公司,三十年來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這就說明日本的產業結構,三十年沒有變,這三十年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在日本根本就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經濟效益。
日本科技產業的衰落,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缺乏經濟的驅動。一個《瓦森納協定》,為了針對中國的科技領域而誕生,最終并沒有打斷中國科技發展的脊梁,卻堵死了日本科技產業的道路。
很多時候回看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會發現,原本制約國家發展的東西,反而會成為國家發展的動力,而原本助力國家發展的東西,反而會成為發展的累贅。
這時候不得不感慨,“國運”這東西或許是真的存在的!
言歸正傳,《瓦森納協定》當中,傳感器相關的技術是被單獨列為一項,有關內容更是多達四十多頁。
很顯然,美國人對于這方面的技術管控,還是非常嚴格的。這主要也是因為傳感器作為軍事用途的意義非常重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陀螺儀就可以當做信號傳感器使用,像是戰斗機的航線、導彈的指導、衛星的定位等都能用的到。這種可以用于軍事用途的敏感零組件,美國肯定不會讓中國得到。
因此想要通過購買來獲得高端傳感器方面的技術,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有錢都買不到,那只能另尋他法。
只見莊教授沉吟幾秒,然后開口說道:“李董事長,既然沒法直接引進技術,那就只能引進技術人員了。《瓦森納協定》只是管制了技術出口,可沒有管科研人員的流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