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羅馬與大明文化差異的根源
家庭制度的泛化,是因為家庭形成了組織形式也就是諸多家族、宗族。
而種種的組織內外的關系,構成了國的禮法。
譬如說:天地君親師。師與徒的關系中,師父二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愛生如子,事師如親;這是師徒之中的父與子。
還有臣與君的關系,君父,君父就是指天子,從《春秋》臣子背君父,事雖不同,其類一也開始,就專門指君主了。
尼古勞茲能被派到大明來作為末日使臣,不是蠢笨之人,他無奈的說道:“胡尚書,我敬重您是因為您的坦率。”
胡濙話鋒一轉,笑著說道:“我只是想到了大明朝的科層制下的官僚體系。”
轉移話題,是每個大明文官的本能,當不想過多談及某個問題的時候,拋出另外一個內容,繼續討論。
科層制的官僚體系有幾個特點,首先有明確的、正式的規章制度,類似于《皇明祖訓》、《大明律法》、總計九十五條的《憲綱事類》等等。
其次有明確的分工,規定各個部門的職權、權限和任務,不得越權、推諉。大明六部、文淵閣、都察院、翰林院、二十四內署等等,都是如此的分工。
第三是明確的權力分層,接受上級的行政命令,對下實行管理,一種層層而上的權力分層。
第四是明確的公務關系,不得因為私人關系破壞組織規則,王直因為解禎期不法圍困松江府市舶司衙門,差點被彈劾到辭職,就是這種明確的公務關系。
第五則是考核任命,王直掌管吏部,乃是天官,負責京察、大計、考成諸事,就是明確的考核任命的特點。
第六是專業和職業生涯,科舉有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家同進士出身,按照不同的科舉定名次,前途各不相同。
前三甲一般都是幻想家,專門為皇帝編制幻想,講筵。
第二甲一般都是京官,第三甲多數都是外出任地方官。
現在所有第二甲進士和第三家同進士都需要外出做官,同臺競技,最后卷入京師做官。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