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別無選擇
胡虜一敗再敗,一撤再撤,最終想在撤出云朔時致使投降漢軍爆發大規模的暴動嘩變,根源就是軍心士氣不可避免的崩潰了。
現在除了司空府的強勢令人難以拒絕外,護送紹隆帝長子趙顯出海建立蕃國,看著憑白無故又要攤上一堆主子,但也不是沒有好處。
一方面是他們是奉詔出海,對中下層武吏士卒有所交待,能較好的安撫中下層將卒的軍心士氣。
另一方面他們不需要趕在司空府出兵之前,一次性攜帶所有的家底倉皇踏上前途渺不可知的逃亡之路,自然就能更從容擬定、實施出海戰略,甚至可以在分兵渡海攻奪海外立足之地的同時,繼續經營浙南,源源不斷從浙南攫取補給。
當然,除了要進一步確認司空府有沒有更深層的險惡用心外,葛鈺前往明州見陳松澤,還是要盡可能爭取對葛氏有利的條件。
待葛鈺抵達明州后,陳松澤先往明州與葛鈺見面,之后又請葛鈺、魏楚鈞等人渡錢江到杭州與王番、唐天德及唐青等人見面。
畢竟王番、唐天德、唐青等人代表司空府坐鎮杭州,后續渡海諸事的實施,也是王番、唐天德、唐青等人在杭州予以配合,并進行相應的監督。
雙方也很快在杭州談妥諸多細節。
首先司空府很快就會推動冊封紹隆帝長子趙顯為永嘉郡王,先就藩于溫州,除了辟高純年為郡王傅兼知溫州外,還會在朝野召集一批除葛氏之外的潛邸系舊臣組建郡王府的班底。
也唯有如此,紹隆帝才會相信他退位后出海就藩能與葛氏共掌藩國,而不是剛逃出司空府的掌握,轉頭又淪為葛氏掌心里的傀儡。
當然,司空府也會盡可能保障葛氏在海外藩國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地位。
其次葛氏護送永嘉郡王在海外建立藩國,不僅僅要在名義上從屬于帝國,世襲國主也需要先接受帝國的冊封才能正式繼位,還需要劃出一到兩座海港城池作為帝國對海外商貨輸出的中轉基地,接受帝國的直轄。
作為回報,司空府除了同意葛氏轄下精銳改編為靖海軍外,還將向葛氏提供包括四艘新造大型海船在內的一批優良戰械,協助葛氏加強渡海作戰、壓制海外蕃民反抗的實力,協助葛氏盡快在海外奪下立足之地。
不過,葛氏只要初步在海外站穩腳跟,就要無條件將明越等州的治權逐步交出來;司空府后續會合并兩浙東路、兩浙西路,設立兩浙行省,逐步恢復對浙南地區的直接統治。
這也是司空府對逃京事變時葛氏選擇合作所能展示出來的最大誠意,倘若葛氏還不能滿足,司空府絕不介意兵戈相見。
同時司空府也早就擬定對海外進行戰略擴張的戰略,葛氏護送永嘉王就藩海外,是符合這一戰略,葛氏也無需擔憂司空府此舉是暗藏什么險惡用心——至少葛氏此時在浙南的實力,已經不值得司空府費盡心機。
杭州密議過后,魏楚鈞又直接隨同陳松澤趕赴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