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別無選擇
既然大家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好商好量,司空府也打算在徐懷正式冊封豫王、先據河南行省建立豫國之后,稍稍放寬對紹隆帝的限制,使魏楚鈞重新到紹隆帝身邊出任中書舍人,負責紹隆帝與浙南的聯絡,令紹隆帝及時了解渡海方略的進展……
…………
…………
紹隆十三年四月下旬,徐懷正式受封豫王,加九錫,據河南行省建立豫國,正式開啟豫國治政的時代。
豫國治政,除了國都定于泌陽,直領河南行省建立豫國外,除了長史院、司馬院、軍情參謀司、主簿廳等機構署理豫國內外部事務外,還陸續新增設計司、鴻臚院、選吏司、監察院等直轄機構,接管中樞戶部、吏部、御史臺、鴻臚寺等機構在財賦、選官、監察、邦交等方面的權職,相當于將朝政合并到豫國體系里來執行;徐懷也正式以豫王令諭取替天子詔施行軍政事務。
另一方面,除史軫、韓圭、徐武磧、劉師望、蘇老常等司空府嫡系將臣外,像周鶴、顧藩、喬繼恩等之前直屬于中樞的官員,也陸續兼領豫國尚書左丞、右丞等職;劉獻、劉衍、朱沆、孔昌裕等人更是以豫國中書侍郎的名義出鎮地方,以此推動朝官與豫國官職的合流,也是從政治上完成禪讓前的過渡。
除了云朔、燕薊、朔方、靈武、秦鳳五大行營積極恢復邊境防線建設外,除了葛氏在浙南積極籌劃渡海事宜外,其他地方皆以休生養息為主。
新的武關道最終于紹隆十四年年底之前建成,長逾七百余里的武關道前后歷時三年多時間,除了沿途七十余大小鐵橋工程外,為了提供路面硬化所需的碎石,東秦嶺深處總計修筑了二十多座大中型水力碎石工場。
這些水力碎石工場的建設前后就歷時兩年之久,在山里修建了一批的偃堤水壩為水力碎石機的運轉蓄水。
當然這些偃堤工程同時也極大改善商洛等東秦嶺腹地諸縣的水利基礎設施,改良一批坡地山田的灌溉條件,增加糧食產量,還額外雇傭數萬青壯參與武關道的建設。
在武關道建成之后,這些水力碎石工場也將由地方接收,一部分繼續生產碎石,為地方后續的道路修建發揮作用,一部分將改造成其他類型的水力工場,提高地方工造水平。
新的武關道建成,從荊湖、江淮往關陜大規模輸送物資的瓶頸,也就較為徹底的打通開來,每年三五百萬石乃至上千萬石的物資輸送,將不再是難以想象的事情,成本也將大幅下降以往的十分之一左右。
以此為基礎,除了可以加大往秦鳳行營、靈武行營、朔方三大行營駐防區的糧秣等物資輸出,可以大舉向三大行營大幅度增派作戰兵馬外,還將加快陜西地方生產的恢復速度。
赤扈南侵以來,給包括陜西五路在內的整個中原地區帶來難以想象的重創。
河東、河北、陜西五路外加京東京西四路,在天宣末年人口總計高達四千萬之巨,但到紹隆十三年底,據司空府對河東、河北、陜西、齊魯及河南行省進行人口摸底,這些地區的總人口下降到一千八百萬以下。
倘若將司空府控制的核心區、這些年一直維持人口凈流入的汝蔡、南陽等地劃出去,中原地區在長達近二十年的異族蹂躪踐踏中,凈損失人口高達兩千五百萬。
雖說整個中原地區的生產與人口恢復,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卻是江淮、荊湖地區,率先在生產及人口上,出現非常強勁的復蘇勢頭。
荊州、南蔡等地重新合并進荊湖北路后,孔昌裕在荊湖北路進一步推進漢水、荊江流域水患治理工作,在鄂州、黃州、隨州等地促進紡織、造船、冶煉等工造業的發展;朱沆在荊湖南路也積極推動洞庭湖流域的水患治理,劉衍在江東、鄧珪在淮南、王番在浙西都在不同程度上積極推動新政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