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大明小學生番外 > 第七百三十三章 二選一

      第七百三十三章 二選一

      如果夏首輔想保住制臺,就必須拿出些能讓秦德威滿意的真東西來交換了。總而言之,制臺大概是無事了。”

      說到這里,幕僚也挺無奈的。那夏言派毛伯溫來宣大到底是想偷雞,還是送菜來的?

      此時因為北虜退兵,今年的“防秋”算是結束,大明朝廷終于可以騰出精力善后了。

      嘉靖皇帝便下旨,讓閣部院大臣集議獻俘禮和封賞功臣(秦德威)兩大問題。

      這次豐洲灘大捷乃是當前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又是給嘉靖皇帝臉上貼金的事情,從凱旋禮儀到封賞,容不得半點疏忽。

      說起來很多人都可能不相信,雖然太祖高皇帝明面上制定了獻俘禮,但至嘉靖朝為止,大明從沒搞過稱得上正經的獻俘禮。

      連太祖本人對獻俘禮的態都是簡化隨意不張揚的,后世子孫有樣學樣,獻俘禮都很隨便和簡約,完全沒有一定之規。

      正德皇帝“御駕親征”,平定寧王之亂后,倒是想大張旗鼓的辦隆重獻俘禮,但也都是胡來。

      按照原有歷史軌跡,大明第一個正經辦告廟和獻俘禮的皇帝其實是以后的萬歷皇帝,而且辦了四次之多,還都是有根有據,不是正德那種瞎胡鬧的“親征大捷”。

      從這個角度來看,萬歷皇帝也稱得上“武功赫赫”,可惜只是大明武功的落日余暉。

      在本時空,秦督師搞出個豐洲灘大捷,完全值得告廟和獻俘禮了,以嘉靖皇帝的虛榮心,又怎么可能不操辦。

      但朝廷對獻俘禮多年來一直不重視,大臣們都不熟獻俘禮典章,而且很多紙面上的舊制度都不適合拿來用了。

      所以最喜歡更新禮制的嘉靖皇帝才會特意下旨,讓內外大臣集體廷議,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儀式,向天下人宣示大明的軍威。

      大臣們對于大捷當然樂見其成,大家又不是漢奸,沒有盼著明軍戰敗的。但是,為何指揮大捷的人是那個秦德威啊!

      內閣、部、院群臣聚集在西內門廊房,這次廷議主題是禮制問題,順理成章的就由禮部尚書張潮來主持。

      當然,主要是外朝六部之首、大多數廷議的主持人吏部天官許瓚歲數大了,需要注重養生了,所以不太想主持涉及秦德威的廷議了。

      嘉靖皇帝的指示精神大家都懂,獻俘禮無非就是要把場面往宏大里搞,

      地點可以定在氣勢最大的午門,天子登五鳳樓,居高臨下的受俘,那絕對壯觀!